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6日电 (袁牟知博 安源)“迎接新生命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每次产妇介绍我时会说‘这是我的王医生’,而不是‘这是王医生’,‘我的’这两个字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近日,在接受专访时,四川省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成大附院”)产科主任王齐尔如是说道。
王齐尔是东北人,从医学院毕业后,偶然看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需要相关人才,便毅然从中国东北端来到西南端,度过三年的时光。王齐尔2008年进入成大附院产科,现任成大附院产科主任,担任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妇女儿童健康管理与促进分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妇幼保健协会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至今,王齐尔已从事妇科临床工作18年,尤其擅长微创手术及产科高危妊娠处理。
在王齐尔看来,他与病患的关系是在一次次产检中建立的。从产妇建卡开始,产科医生会管理产妇八、九个月直至生产。每次他都细心地为产妇检查、分析情况,信任也随之建立。他习惯给每位产妇留下自己的微信,再三嘱咐她们随时可以联系自己,有紧急情况随时打电话。“我做到坦诚、真诚、细致、尊重,产妇就会觉得安心。”王齐尔如是说。

王齐尔的东北口音也是他“赢得”患者信任的“杀手锏”之一。他曾尝试学习四川话来拉近跟孕妇的距离,“但很多孕妇都跟我说喜欢我说东北话,觉得很亲近很幽默,能缓解她们忧虑的情绪。”
谈到初入医途时,王齐尔笑称当时的自己是很多孕妇眼中的“直男”。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开始逐渐理解产妇的心理,也不断调整自己的沟通方法来适应不同情况的产妇。其中,最大的一次转变源自他的非洲援助之旅。
2018年,王齐尔作为中国第18批援非洲佛得角医疗队队员,前往非洲开始援外旅程。王齐尔回忆,离开当日,父亲突发心绞痛,需要进行心脏介入手术,妻子未能给他送别,他带着对妻儿的不舍和对父亲的担忧,毅然奔向非洲。在非洲的700多个日夜,王齐尔完成剖宫产手术310台,其中艾滋病患者手术57台,处理肩难产20例、臀助产50例,完成首例多胎妊娠剖宫产及会阴Ⅳ度裂伤的缝合及处理,带领当地医生完成3例B超引导下外转胎位术。“那时我才感受到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女性生产有多么的艰难。”王齐尔表示,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更了解产妇的心理,也更坚定要做好产科医生。
从医生涯里,王齐尔遇到过不少诸如腹腔妊娠、前置胎盘、HELLP综合征等复杂、危急的案例。2023年,成大附院产科收治一位来自非洲加纳、重度子痫前期的产妇。王齐尔经过院内会诊,怀疑存在部分性HELLP综合征可能,决定行急诊剖宫产术,保证母婴的安全。由于病人情况特殊,交流只能用英语,王齐尔及其团队第一时间安排精通英语的医务人员作为交流翻译,术前耐心地与孕妇进行沟通,缓解焦虑,术后为产妇精心治疗并在生活上给予温馨、细致的照顾。产妇出院之际,为王齐尔及其团队送上一封亲手书写的英文感谢信。
王齐尔把接生的过程比作“拆盲盒”,“孩子长什么样子,哭不哭,存不存在窒息,妈妈有没有产后出血,这些都很难评估,只有出生的那一瞬间才知道答案,我们医生才能放心。”王齐尔表示,医途漫漫,婴儿出生后的啼哭声就是激励他前行的最大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