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7日电 (吴平华)为改善彝族同胞生活条件,宜宾屏山县彝族乡依托扶贫易地搬迁政策,在乡内4个村中,集中搬迁了64户彝族困难家庭,在马鞍社区建成“彝人部落”聚居点,成为宜宾首个彝族社区。而今搬进新居的彝族同胞,门口就是绿水涛涛的金沙江,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聚居点的同胞,来自周边多个村,大家不熟悉,生活习惯有差别,同时许多彝族同胞不适应城镇生活,一度造成社区纠纷矛盾相当多,还有搬迁后的彝族同胞增收困难,一系列新问题不断显现了出来,治理起来难度一度非常大。”马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同志介绍说。

“搬迁后如何做好社区治理成为清平党委的重要工作课题,我们从保障各族群众安居、安业、安心着手,着力建设邻里和谐、民族团结的社区环境,通过“融”社区建设,马鞍社区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现在的“彝人部落”里外都是一片美丽的画景”。清平彝族乡党委书记段见林介绍马鞍社区治理经验时候说。
据悉,马鞍社区党支部统筹英雄村、民族村、龙宝村等3个党支部和辖区内驻区单位等社会资源,成立“1+4+N”社区功能性大党委,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区域化党建联动体系。同时,马鞍社区制定了社区“红黑榜”上榜细则,建立积分兑换超市,将移风易俗、勤劳致富等5类10项内容纳入测评内容,在社区引入乡“彝调委”,成立“德古说理”工作室,近年来就地化解彝族群众间的矛盾纠纷问题40余件,引进社会组织1家,开展10类139个志愿活动。马鞍社区成立了社区老年协会和2支快乐驿站文艺队伍,在“彝族火把节”“彝族新年”等彝汉传统节日,组织社区彝汉群众开展风俗巡游、斗羊、摔跤等彝族特色民俗汇演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彝人部落”同胞依托旅游每年增收近万元。
当问及聚居点的各族同胞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时,他们总说,“住得比以前好了,新邻居现在变得像家人,社区服务又好,谢谢政府”。“融”起来的马鞍社区“彝人部落”现在一片欣欣向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