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5日电(欧阳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以来,汶川县积极推动实施“精康融合行动”,为精神障碍患者打造康复港湾,助力他们回归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为确保“精康融合行动”有序、有力、有效实施,汶川县民政局多次召开局党组会议,研究实施方式、内容及预期成效。汶川县民政局联合县卫健局、县残联印发了相关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构建“部门联动、多方参与、居家康复”的精康融合模式,提高患者在居家康复服务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截至目前,汶川县已建立了12个“汶暖家园”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制度,从多个维度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基本为精障特殊群体提供了重塑社会功能、教育支持、服药指导等多方面的居家康复服务。
在推进过程中,汶川县积极探索“医务人员+社工+民政助理员+残联专干+志愿者”的队伍服务模式,投入专职人员,逐步推动成立“汶暖家园”志愿服务队伍,助推精康服务专业化。
提供志愿服务的汶川县大同社工负责人欧阳海兵表示:“在服务过程中,我们组建了三支队伍,健全了服务对象的康复台账,重点分析特殊服务群体在居家康复过程当中的难点和痛点。”
为进一步提升“汶暖家园”从业人员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通过集中开展了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工作规范专项培训,组织民政助理员、社工赴成都的优秀精神康复站点、社工机构参访学习,从而提升“汶暖家园”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
汶川县特殊群体“精康融合行动”服务项目,既是汶川县民政局在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的重要措施,也是营造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良好社会氛围,降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复发率、致残率和肇事肇祸率,切实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的有效途径。
下一步,汶川县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为精神障碍人士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支持与服务,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逐步摆脱疾病、融入社区、回归社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