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0日电(庞洋 杨秋韵)为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促进共同富裕,近年来,壤塘县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举,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推乡村振兴“加速跑”。
壤塘县中壤塘镇壤塘村平均海拔3500米,属于半农半牧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单一,村民就业渠道狭窄,于2020年底,壤塘村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创办云端缝纫合作社,充分发挥政府扶持、支部领办、农户参与的联结作用,不仅促进集体和村民双增收,而且大大提升了为民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和实力,切实提高了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使得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
近年来,中壤塘镇壤塘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和产业带头示范作用,扎实推行“党组织+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按照“1+1+1+N”(即1名县级联系领导+1只工作队+1个村支部无职党员培育N个产业发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思路,抓产业、促增收、谋振兴。积极发挥“领头雁”效应,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云端缝纫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并通过支部号召、党员带头、群众响应的方式动员全体村民投工投劳,参与缝纫各类物品,掌握生活劳动技能,打造党建引领村集体新业态,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强化保障促发展。盘活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的闲置村委活动室,争取居家灵活就业项目资金10万元,打造居家灵活就业基地,让农牧民群众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有序推进原则,借智借力借势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强化规划和布局统筹,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在中壤塘镇文化创业园新建缝纫工坊大楼2100余平方米,夯实硬件支撑。积极引进先进的裁剪、缝纫设备,科学设置裁剪室、缝纫室、绣花室3个车间,在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产能的同时,弥补无法绣花需要到甘肃加工的短板,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通过专业培训、同行交流、实践操作等方式,持续提升缝纫技术,让针脚更加精细,工艺更加精湛,满足市场差异化、特色化需要。

优化经营强支撑。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形,觉囊文化、财神文化等为魂,与摩尼喜旋传统藏族服饰传习所及宗科乡云上碉房缝纫专业合作社深化合作,研发本地藏族特色产品及帐篷缝制,内源式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将县内缝纫需求与群众就业需求相结合,全力承接全县范围内校服、工装、活动衣物、帐篷等缝纫工作,以远低于市场的优惠价格出售县内,让群众家门口赚取务工费用,助推集体经济反哺家乡,实现多方共赢。通过“公司+合作社”合作形式,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体系,与成都、绵阳等8家单位达成长期定向合作,实现批量化、订单式生产,稳定合作社收入来源。
合作社里,在女工的操作下,缝纫机飞快地运转,“哒哒哒”的响,缝合、剪线、换料,大家各司其职,合作社负责人泽丹娜姆自豪地说道:“我们云端缝纫合作社今年接了全县的校服订单,这笔订单是我们目前接到的最大的一笔订单,光务工费用就达到了45万多元,在这里,我们的农村妇女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找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壤塘村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培训+”模式,有效提升当地及周边群众缝纫技能水平,实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授人以渔的目的,为群众稳定就业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累计在全县组织开展缝纫技术培训1590人次,培养缝纫技术骨干50余人。2023年,合作社实现营业额280余万元,2024年,预计实现营业额300余万元,同比增长7.14%。
未来,壤塘县将持续紧密围绕“农牧立县、文旅兴县、能源富县”发展战略,下足精准“绣花功”,建好产业“增收链”,打好政策“组合拳”,稳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培育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实现促增收、富村民、强集体的核心目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壤塘更加辉煌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