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中外地标产品博览会首设古蔺为主题县
2024年09月21日 12:4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1日电 (邹立洋 许亚琴)9月20日,第三届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开幕,同时,古蔺主题馆开馆。这是中外地标产品博览会首次设置主题区县。位于赤水河左岸的古蔺县,为本届中外地标产品博览会带来的,不只有地理标志产品,更有发展经验的启示。

开馆仪式现场。泸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开馆仪式现场。泸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不走寻常路,手工面走出国门

  “酱心古蔺,得意之城”,位于泸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古蔺主题馆,呈现特色鲜明的三色,分别代表金色产业、红色文化、绿色经济,展示了当地清晰的发展思路,是古蔺县加快发展“三色经济”的写照。

  本届中外地标产品博览会,古蔺主题馆有40多家企业、100多种产品在馆内展陈,其中不乏麻辣鸡、手工面、赶黄草等古蔺县知名农特产品。

  一大早,税袁古蔺面第五代传承人税碧杰便在展柜上忙碌,将手工面原料现场制作的粑粑分享给大家。展柜上陈列的有传统手工面,也有开发不久的天麻面、葛根面等各种功能性面条,以及邀请知名艺术家联名打造的高端面条。

  “手工面出口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等9个国家,预计今年出口订单将达到1000万元。”税碧杰说,去年在中外地标产品博览会上结识的阿联酋客商,现在已经是合作伙伴。手工面自2021年出口以来,税碧杰已与多个国家的客商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正在洽谈的客商涵盖20多个国家。税碧杰的手工面从仅在周边乡镇销售到走出国门,销量增长十多倍。

  “半预制面将成为连接国际的新突破口。”敢于创新,不走寻常路的税碧杰目前正在抢抓机遇期,依托大学、医院等研发平台,开发半预制面。接下来,税碧杰还将启动私人订制,生产补钙面条、情人面条等,突破面条的传统功能。

  作为古蔺地标产品的守护人、传承人,敢于开拓创新正是他们身上共同的闪光点。

  赶黄草展柜上,一款58元300毫升的古萃玻璃瓶饮料看起来高端、大气。“在北上广深卖得特别好。”古萃(古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团购部门经理冷成龙说,在注重健康的今天,以赶黄草为原料制作的这款饮料受到高消费群体的喜爱。特别是在古蔺县的大力支持下,赶黄草饮料打开销售思路,作为养生功能的酒伴侣出现,借力泸州老窖、郎酒等品牌拓展市场,销售成倍增长。

  古蔺馆红色文化展区,文创产品“得意之笔”让人眼前一亮,其创意更让人惊叹。古蔺是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县,古蔺县与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联名开发出“得意之笔”,将四渡赤水的红色故事融入一支钢笔之中。

  据古蔺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局长张仔飞介绍,展会期间,古蔺县还将陆续举办供需对接会、特色产品发布会、古蔺产品直播带货等多个专场活动。

  何以古蔺,发展经验带来启示

  中外地标产品博览会首设主题区县,为何是古蔺县?

  古蔺作为本次中外地标产品博览会唯一的主题县,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鲜明。古蔺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梅猛用三个数字推介古蔺:赓续着100%的红色血脉、散发着53°的迷人酱香、蕴藏着北纬28°的生态宝库。

  四渡赤水战役转战古蔺54天,留下红军遗址遗迹300余处,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2个。古蔺县先后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国家级、省级红色名片11张,今年8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选“第六批天府旅游名县”。

  近年来,古蔺县立足全省唯一优质酱酒产区优势,坚定实施“酒业强县”战略,全面构建二郎、茅溪、永乐、太平“四大产区”。当前,全县共有持证酒企87户,上半年,全县规上酒企实现产值136.7亿元。古蔺县拥有“天然氧吧”黄荆老林、美酒河、天地宝洞等生态旅游资源和麻辣鸡、手工面、赶黄草、丫杈猪、甜橙等知名农特产品,是全国赶黄草、手工面、牛皮茶地理认证产区以及长江上游优质柑橘产业带之一、四川省猕猴桃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县,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个。

  “本届中外地标产品博览会,既为我们展示县域经济发展成果提供了舞台,也为大家增进开放互信奠定了基础,更为彼此深化交流合作创造了良机。”梅猛在古蔺馆开馆仪式上表示,古蔺县将全力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诚邀来宾、朋友共同携手开创双向奔赴、共创价值、互利共赢的时代华章。(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