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间的成渝两地,“诗圣”杜甫算得上是一位先行者。成都是杜甫的“心灵田园”,在这里他吟出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重庆是他的“暮年诗居”,聆听过他发出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诗圣”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如今的现实主义杰作,由川渝两地写下新篇。
川渝自古山水相依、文脉相通、人文相亲。时光越千年,春夜里的成都春雨依旧,在重庆奉节登高看到的长江依旧,但故人的爱国情怀,已具象为两地齐心协力“唱好‘双城记’,打造增长极”。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6个故事的主人公,他们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的参与者、见证者。无数类似的故事、更多“虔行”的坚持,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川渝携手向前的磅礴力量。
见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建设
为成达万高铁早日通车运营加油干
2024年12月30日,成达万高铁遂宁涪江特大桥项目建设现场,成达万高铁工程指挥部第二工区总工程师单立国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主要负责项目建设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管控。
此时的项目现场,已是一片繁忙:塔吊来回穿梭,几十名工人抓紧施工作业。在人群中,他找到技术主管许克明,再三叮嘱:“大桥主塔封顶后,要加强混凝土的养护,保证质量安全。”
12月28日,成达万高铁遂宁涪江特大桥90号主塔实现封顶。至此,成达万高铁全线4座特殊结构控制性桥梁的主塔全部完工,向着全线早日建成通车迈出坚实一步。
90号主塔已经封顶,建设者们仍不敢有丝毫懈怠。顺着单立国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涪江对岸,另一座特大桥主塔同样高高耸立,“那是91号特大桥主塔,力争半个月后实现封顶。”目前,整个遂宁涪江特大桥项目都在抢抓工期,今年8月,主跨钢梁将实现合龙。遂宁涪江特大桥位于遂宁市河东新区,是全线“三隧四桥”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5585.4米。其中,主桥为“H”型特殊结构双塔双索面钢混结合梁斜拉桥,设计时速350公里,主跨长305米。主塔是江岸边的90号塔和江心的91号塔,两座塔高分别为118米和122米,相当于40层楼高。
成达万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的一名建设者,单立国深感荣幸。2022年9月,单立国被紧急从云南高速公路项目调到四川遂宁,参与成达万高铁遂宁涪江特大桥项目建设,这一来,已有两年多光景。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建设。“既幸运又紧张。”单立国说,幸运的是,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紧张的是,虽然以前参与过广西贵港市青云大桥的建设,但遂宁涪江特大桥主跨长度在同类型桥梁中居西南第一、全国第二,工程难度要大得多。
快、高效,已成为遂宁涪江特大桥项目建设的代名词。单立国介绍,为提高施工安全和质量,项目团队严格落实精细化管理制度,全过程把控支架搭设、预压、模板安装等施工环节,并引入智慧工地建设。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为推动项目建设,当地也不遗余力地支持,为工程施工赢得了时间。
单立国来遂宁参与项目建设,已有两年没有回山西老家过年。“为抢抓工期,2025年春节期间项目不停工,我也回不了老家过年,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锚定2026年高铁铺轨、2027年实现通车运营的目标加油干。”记者 秦勇 遂宁观察 刘作鹏
见证
川渝科研团队联手攻关防灾
用科技守护高海拔地区超高“大风车”
新年伊始,四川大学教授戴靠山就开启了忙碌的工作模式。
大约一个月前,他所在的能源基础设施多灾韧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传来好消息:他们申报的高寒地区风电机组混合支撑结构的力学性能与振动控制项目,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这是中心成立后申报的首个国家级新能源项目。”戴靠山说。
他口中的能源基础设施多灾韧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四川新增的8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之一,由四川大学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大学“高性能风电设施及其高效运行”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联合共建。
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戴靠山正联合重庆大学团队马不停蹄地启动课题研究,“该课题主要是要解决高海拔地区超高风电结构的防灾问题。”其中,高海拔、超高、防灾成为项目的关键词。“这折射了我国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开发不断向高原、荒漠等极端复杂的地理环境进军。”戴靠山说。
但在极端环境下,灾害、事故频发,建设难度极大。具体体现为:风电机组支撑塔越建越高,从以往的100米左右突破到180米,叶片也越来越长,达到百米级。这样一来,风电支撑结构受到的荷载越来越大。“因此减载抑振十分迫切,控制振动技术是可能的解决方案之一。”戴靠山说。
如何开展减载抑振等风电大兆瓦机组支撑结构研究?川渝科研团队分工明确、密切合作。
简单来说,重庆大学团队主要负责结构设计,也就是把风电支撑塔架立起来;四川大学团队着重动力灾变研究,负责塔立起来后不被破坏。“我们在同一领域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双方密切合作,实现互补。”团队成员说。
在研究中,川大团队聚焦疲劳动力性能,在部件或构件的试验方面具有良好实验室条件,但缺乏风洞、振动台等大型试验装置。“恰好重庆大学能够提供这些试验装置,两校优良的科研条件为项目实施和中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团队成员说。
互补合作之外,能源基础设施多灾韧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也在面向更大的范围。该中心同埃及、摩洛哥、尼泊尔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研机构签有协议26份,同30余位国际专家开展交流合作,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4项。
面向未来,戴靠山有了新计划——该中心将力争申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川渝顶尖高校为主体,联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机构,共同攻关复杂地理环境能源基础设施防灾难题,联合发起举办新能源基础设施韧性防灾国际研讨会,在川渝建成新能源装备与工程韧性防灾世界级产学研基地,为我国能源装备业出海提供技术支撑。记者 宁宁
见证
川渝毗邻地区的产业相融
巴山大峡谷景区有了跨省民宿协会
“多备点,让明年一年的游客都能吃上。”2024年12月30日上午,覃永菊又灌完一盆肥瘦相间的香肠,提到熏肉房熏制。“去年做了4000斤腊货,不够吃,今年多做500斤。”
59岁的覃永菊,是达州市宣汉县漆树土家族乡朝阳村1组村民,这里地处大巴山腹地,海拔约1200米。当了半辈子农民,2012年,她和丈夫一起外出,到成都做服装生意。2018年,随着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园,夫妻二人回老家改造房子,做起民宿生意。
覃永菊的家,位于巴山大峡谷景区的凉风垭景点,这里既是旅游交通要塞又是康养度假胜地。作为村里第一批吃上旅游饭的人,覃永菊见证了村里民宿从三四家发展到10余家的整个过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最多时,一年毛收入三四十万元。”覃永菊说,这些年自驾游、跟团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最忙的时候,10间房不够住,“我们把游客推荐到村里的其他民宿,甚至邻近的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杨柳村的民宿。”
背靠景区这棵大树好乘凉。与朝阳村地理边界犬牙交错的杨柳村,自然要链接旅游资源。2021年,一条从景区直连大进镇场镇的沥青旅游路建成。经过规划打造,杨柳村民宿在旅游路两侧错落分布,外观与朝阳村民宿一致。
从地理相邻到产业相融,朝阳村、杨柳村成了一个大家庭,两村民宿互帮互助。2023年6月,朝阳村和杨柳村成立川渝朝杨金边民宿协会,两村40多家民宿被纳入其中,协会办公地设在杨柳村。“我们统一进行客源引流,制定了严格的行业标准,组织培训交流活动,提升民宿从业者专业素养,线上线下联合推广,让更多游客知晓我们朝杨金边民宿集群。”漆树土家族乡党委书记肖维说,2024年夏天的旅游数据显示,协会内民宿实现了营业额明显增长。
把当地的美景美食及土家文化推荐出去,是两村村民的共同愿望。覃永菊还准备开春后多种点黄瓜、茄子、青菜,她说,民宿协会打破地域界限,提高了民宿集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相信会有更多游客前来。“多种的菜,除了满足自己,也能供给协会的其他民宿,毕竟川渝一家亲嘛。”覃永菊乐呵呵地说。
肖维盘算着,用好与重庆50多公里交界线上富集的森林资源,与大进镇携手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走好既卖风景又卖特产之路,让两省(市)的地理边缘变成川渝合作的前沿,川渝融合发展的“金边”。记者 袁城霖
见证
“川渝通办”从能办到好办、易办
让两地老百姓少跑路办事更“撇脱”
2024年12月23日23时,北京的气温降到零下8摄氏度。在一个宾馆的房间里,覃子凌正在电脑前撰写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作为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政务服务推进处的工作人员,覃子凌日常主要负责“川渝通办”工作。此次到北京出差,是为参加一场“数字政府分论坛”会议。
她已经在电脑前坐了4个小时,一年来的工作内容如电影般掠过脑海:梳理核对第四批“川渝通办”事项清单,核验川渝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情况,到市州政务服务机构调研……所有的工作都围绕政务服务“川渝通办”落地,让川渝两地老百姓少跑路、办事更“撇脱”。
时值岁末,写年终总结、已发布清单落地核验、谋划2025年工作、项目交账等让覃子凌每晚忙到九十点钟,她与同事们开玩笑称,“政务服务7×24小时不打烊从我做起。”
2020年,川渝两省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签订《关于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协议》,明确“川渝通办”工作任务。覃子凌所在的省中心就是其中重要节点之一。
作为参与“顶层设计”的重要岗位人员,覃子凌参与并见证了“川渝通办”从能办到好办、易办。2020年,覃子凌参与首批95项“川渝通办”事项清单梳理核验,到2024年下半年,“川渝通办”已印发4批次事项清单,355项事项延伸到了企业群众办事的各个领域。
让她欣慰的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企业设立登记、户口迁移、公积金提取、医保社保转移接续、残疾人证办理等355项企业群众高频办理事项,已实现川渝两地“同标准受理、无差别办理”。同时,创新推出“小学入学”“员工录用”“新办纳税”“货物运输”等11个跨区域“一件事”套餐式服务,34个川渝事项“免证办”,40类电子证照川渝互认,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实现“川渝通办”“集成办”“免证办”,实现从事情能办,逐渐过渡到好办易办。
“截至2024年11月,‘川渝通办’日均办件量突破1.8万件,让企业和群众深刻感受到‘川渝通办’的便捷。在川南一个市,群众自发给政务服务中心‘川渝通办’窗口送来感谢锦旗。”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当听到上级介绍“川渝通办”工作成效时,覃子凌十分感慨。同样让她高兴的是,“川渝通办”工作成效还被写入川渝两地政府工作报告,工作经验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记者 陈松
见证
两地检察官共护一江清水
守护一条塘河串起的历史和文明
2024年12月24日,是顾杨在日历上标注的“塘河巡河”的日子。顾杨是四川省合江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这一天与他一起巡河的是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彭刚。
塘河发源于四川省合江县境内,在江津区塘河镇流入重庆,经赤水河最终流入长江。
2020年,四川合江、重庆江津两地检察院正式签署协作办法,以塘河流域跨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分工负责,统一行动。从生态环境保护到长江文化文物保护,4年多来,川渝两地公益诉讼检察官们一次次往返于川渝两地,共同守护这一江清水。合江,因位于长江和赤水河交汇处而得名。作为赤水河支流的塘河,亦是许多生灵的栖息之所。“冬天红嘴鸥就该回来了。运气好的话,我们今天说不定还能遇见。”巡河途中,顾杨提起了在合江当地栖息的候鸟。每年秋冬时节,这些候鸟就从北方启程,飞往温暖的南方。这些候鸟也成为合江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标志之一。
自两地检察机关开展跨行政区域公益诉讼检察协作以来,“联合巡河”便成为两地检察官日常的“必修课”。一次巡河,他们发现塘河沿岸有建筑垃圾堆积。一旦雨季到来,被冲散的建筑垃圾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还会造成安全隐患。依托两地检察机关协作机制,这一隐患通过诉前检察建议迅速得到整改。
2021年5月,长江上游“川渝检察公益诉讼生态修复示范区”在合江县白鹿镇正式揭牌,将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进一步向前推进。
一条塘河串起的合江、江津两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也留下宝贵灿烂的长江文化。塘河古镇正坐落于塘河河畔,自明代留存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这也是塘河的一部分。”彭刚告诉记者,由于人为开发和自然老化,古镇的建筑结构和历史风貌遭到了一定破坏。守护古镇,就是守护历史和文明的痕迹,也是检察机关的应尽之责。
这份“应尽之责”,两地检察机关再次以协作意见的形式固化。2023年10月,两地检察机关签署《关于在川渝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跨区域协作的意见》,决定在川渝地区(合江、江津)古寺、观、宫、祠、塔、楼、桥等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跨区域协作。塘河古镇中的清源宫,正是协作保护的重要对象之一。
“我们发现清源宫有违规销售烟花爆竹、焚烧祭祀用品不规范等消防安全隐患。”彭刚告诉记者,两地检察机关立案后,向双方辖区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发了诉前检察建议,目前上述隐患均已得到排除。记者 蒋京洲
见证
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发展
一张创新券 牵出更多合作可能
2024年12月30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科兴(成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晶早早来到办公室开始忙碌。
成都科兴是一家专注于创新型疫苗研发、生产、销售的现代化生物医药企业。就在不久前,企业自主研发的无血清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完成Ⅲ期临床研究,已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目前正处于申报上市的攻坚冲刺阶段。
生物医药行业素有“三个十”定律: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十亿美金,十年周期,同时却只有10%的成功率。2015年成立的成都科兴,近10年的成长路上,2021年被重点“标记”——那一年,无血清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启动Ⅲ期临床试验,进入备战上市的重要阶段。
“当时,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数千万元,但暂时还没有形成收益。”李晶回忆,2021年8月,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推出生物创新券。其与消费券类似,生物城域内企业购买成都市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科学研究、检验检测、中试熟化、临床试验等服务时,可申领生物创新券用于抵扣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
在企业的关键之年,生物创新券使资金压力得以缓解,同时还连接起产业上下游,让成都科兴找到更多优质的合作伙伴。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川渝两地的创新、产业联结更加紧密。2023年,生物创新券运用范围扩展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科兴是第一家申领跨区域使用生物创新券的企业——2023年10月,企业向重庆一家服务机构支付疫苗药理毒理学检测服务费时,使用了14万元创新券。截至目前,生物创新券已为成都科兴节省了73万元的服务费用。
“成渝地区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版图中的重要一极,两地优势互补,互为支撑。”李晶介绍,一个疫苗产品的研发上市,涵盖了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生产等多个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整合不同资源,加快产品研发上市的进程。
当下,成都科兴正向无血清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2026年初上市这一目标发起冲刺。在紧盯产品研发之外,李晶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则是按照科兴集团的战略布局规划,谋划打造西南产业基地。
不久前,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让企业看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政策支持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项目落地成渝地区。”李晶对此信心满满。记者 文露敏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