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罗洋洋:评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
2025年01月09日 09:4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以爱为光,化茧成梦——评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

  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儿童戏剧对于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具有独特价值和作用。由宜宾话剧团创排的儿童音乐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便是这样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作品。本剧通过有趣的剧情、梦幻的舞台和多元的主题丰富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以爱为光,化茧成梦,融教于趣,浸润童心。

  奇妙梦幻演绎:展现天马行空的童心世界

  一封来自大山深处的信,满载着阿措罗布的期待,跨越千山万水,历经时光流转,静默尘封于盒,被方月亮偶然拾获,于是两个孩子因“信”结缘,共同踏上一段关于生命、成长与梦想的奇幻旅程。《来自陌生月亮的信》以细腻梦幻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思考的动人故事。不同于传统“正义战胜邪恶”的童话式表达,本剧透过儿童的眼光,以艺术化的手法投映当代儿童的生活情境和认知状态,精心构建了一个既天马行空又意蕴深远的童话世界,生动地展现了儿童充满奇思妙想又纯真简单的内心世界。

  本剧避免了传统生硬的说教,也没有刻意制造矛盾冲突,而是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通过细腻生动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角色,自然传递关于真善美的主题,让儿童易于理解、接受和认同。本剧把儿童在家庭、学校等普通场景的日常生活搬上了舞台,以孩子与父母、朋友、宠物之间的互动细节,真实再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儿童成长的疑惑与烦恼。没有大肆渲染光怪陆离的魔幻色彩,也没有套用刻板生硬的故事,而是在情节、人物和舞台等方面挖掘新意,精心打磨,真正做到将现实关照与童趣表达巧妙结合,体现了对当代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充分尊重。

  除了将儿童真挚单纯的内心世界进行丰富外化,《来自陌生月亮的信》还创造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梦幻童话。主人公方月亮就是一个小“幻想家”,在他的世界充满了童真与趣味,玩偶、家具等日常物件都被赋予了鲜活生命:冰箱既冷酷又傲娇、台灯是个暴脾气、电视机无所不知,最好的朋友玩具狗摩卡会时不时“损几句”,他则有一家“月亮梦想公司”,与这些小伙伴一起用“超能力”拯救世界。这些夸张却自然的拟人化表演既符合儿童剧的幽默特点,又为剧情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让人仿佛来到了那个天马行空、梦幻缤纷的童心世界。

  多元融合艺术:构建沉浸式的美学空间

  儿童剧不仅仅是讲述故事,更是一场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沉浸式艺术交流。本剧以超现实的手法叙述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奇幻故事,呈现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交融碰撞的特征,需要借助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多媒体影像技术,构建沉浸式的舞台美学空间,由此生动地表现情节在成人与儿童的视角对照,山村与城市的空间转换,梦境与现实的虚实交错中的错折发展。

  在视觉艺术效果上,《来自陌生月亮的信》的舞美设计妙趣横生,色彩明亮鲜艳,如同一幅幅稚趣又夸张的儿童画。悬挂天际的月亮,神深莫测的森林,五彩泡泡轻舞飞扬,卡通服饰绚丽多彩……再加上色彩斑斓的灯光变换,营造舒适、明快、协调又充满童趣幻想的舞台画面。每一幕都巧妙融合了童话的奇幻与现实的细腻,体现对儿童纯真心理的细致捕捉与生活美学的艺术提炼,将观众也带入了儿童梦中的奇幻之境。

  作为一部多元素融合的儿童音乐剧,音乐无疑是本剧的灵魂。音乐随着剧情节奏变换,时而舒缓如流水,时而激昂似击鼓,烘托出或温情或紧张的氛围,表现现实与梦境交织的奇幻风格,充分渲染了舞台张力。同时融入彝族传统乐器演奏,让民族音乐元素自然流淌于剧情脉络,让观众充分领略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音乐在民族风情与地域风情的碰撞中成为传递情感与文化的纽带。此外,8首原创歌曲风格多样、歌词有趣、旋律动人、情感饱满,巧妙地推动着剧情发展,同时传达了孩子们的纯真心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为了增强观众的沉浸体验,《来自陌生月亮的信》还丰富了传统的舞台剧表现形式。在开演前,演员已装扮成剧中的卡通形象,来到场外和小朋友们合影互动;在演出时,演员从观众席中突然出现,在热烈的欢呼中走上舞台;在谢幕环节,演员给小朋友们送上纸飞机、彩带等,现场气氛轻松热烈。演员与孩子们的互动环节,让小朋友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演员,亲身经历剧情发展。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不仅是观众,更是参与者,从而提高了他们对剧本情感的感知和理解。

  深刻现实意义:启迪全龄观众的时代价值

  作为四川首部以关注艾滋携带儿童为背景创作的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不拘泥于传统的儿童剧话题,而是以深刻的社会问题为背景,大胆设定代表边缘化群体的角色——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彝族女孩阿措罗布。用艺术的力量传递爱与理解,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勇气梦想的种子,让观众关注、关怀和鼓励那些生活在大众目光之外的孩子,热烈讴歌炽热的生命,助推防艾、抗艾、关爱事业,是一部充满爱与光的温暖作品,彰显了创作者赤诚的艺术追求和负责任的时代担当,体现了本剧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本剧以“艾滋病”比喻一切生命中的“不完美”。面对疾病的困扰,阿措罗布执着追求歌唱梦想,坚韧抗争命运的不公;面对家庭期望与自我成长之间的沟壑,方月亮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挣扎着探索,逐步理解并承担起责任与勇气。《来自陌生月亮的信》以两个孩子直视生命挑战,勇敢追求梦想的蜕变之旅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认识、应对和接纳那些成长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应该如何勇敢自信地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编剧吴瑜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剧作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艺术激发孩子们的勇气,面对那些不完美的现实。生病不是失败,而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情感共鸣,她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从而培养起一种勇敢面对挫折的“逆商”。本剧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梦幻趣味的舞台形式,将现实融入童话,以孩子的视角找寻成长中的个体生命价值,让孩子们学会珍视生命、以爱为光、化茧成梦、勇敢如初。

  本剧还通过成人与儿童两种视角的碰撞与交融,构建起一个富有哲理与情感的叙事空间,悄然唤醒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小孩”,给成人世界带来了温暖的治愈。正如故事的结尾处方爸爸说:“‘超能力’——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不管结果怎样,都能勇敢去爱,去大喊,去拥抱未知的能力。”,当小孩沉迷于追求梦想的奇幻冒险,成年人已在用双手亲自搭建梦想大厦。纵然奔波于现实世界,爱、勇气、梦想与创造力却不会被世俗尘埃所掩盖。作者就是以这样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方式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无畏小孩”,激励我们不断寻找并拥抱那份属于自己的“超能力”,同时让成年人更加理解孩子的独特思维与认知习惯,更加坚定地守护小孩纯真梦想与勇敢精神,成为用爱与支持滋养“小月亮们”的“背后的太阳”,建立起温馨、和谐、亲密的现代亲子关系。

  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是一部真正“为孩子创作”的精品剧作,以细腻的情感、飞扬的想象力和博大的情怀为孩子们编织一场场充满爱与光的梦。在各种文化娱乐形式和电子产品充斥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这样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童趣性的好作品,引导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蜕变之旅中不惧破茧,勇敢追梦。(作者系合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罗洋洋)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