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8日电 (罗尹)初春午后,在内江市某个乡村里,13岁的吴波在院坝中腾空而起,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弧线。他头发飞扬,手臂伸展,目光坚定而炽热,紧紧盯着上方的篮筐,那是一个没底的破旧箩筐,方寸之地承载着少年无尽的梦想与渴望。
这一瞬,被定格在2009年4月12日。拍下这张照片的摄影爱好者王斌将这幅摄影作品命名为《一个人的篮球》,获得2009年度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年度比赛体育类(单幅)金奖,鼓舞了无数追梦人,命运的齿轮由此转动。
“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大奖,也是我摄影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彼时,王斌还是内江棉纺织厂的职工。接下来的几年,他又凭借多幅获奖作品,实现了从摄影爱好者到职业摄影师的转变。
“这张照片从某种程度上成就了我,16年的时间里,我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吴波现在过得怎么样?”近年来,内江的发展变迁让王斌萌生找到吴波的强烈想法。
“他每次奋力地一跳,那充满快乐和希冀的眼神一次次触动了我的快门。”据王斌回忆,少年叫吴波,那时是一名中学生,还是学校篮球队的后卫。热爱篮球的吴波曾用家里的鸡笼放在院坝里投球,鸡笼坏了,又把破箩筐绑在护栏上当篮筐。
1月27日下午,王斌来到内江市沱江社区,拿着照片逢人便问。顺着当地村民的指引,却找到一处断壁残垣。经证实,这正是吴波的老屋。村民们说,吴波的老屋于今年1月初拆除,他的父母已经搬往别处。
站在废墟之上,王斌十分感慨,16年弹指一挥间,岁月已悄然在发间撒下星霜,记忆中一个人打篮球的少年如今又在哪里?
事实上,2010年5月30日下午,获奖后的王斌再次来到吴波家,送来了篮筐、篮球,以及装裱好的《一个人的篮球》。王斌说:“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吴波不放弃自己爱好的精神打动了我,拍照之后,我就一直想为他做点什么。”
随后,王斌和一家四口在新篮筐下合影留念:吴波腰间斜挎着篮球,父亲手持照片,母亲抱着2岁弟弟。就是这张珍贵的照片,让王斌时隔多年能够判断出废墟处就是吴波曾经的家。
2011年的一天,王斌再次来到吴波家,却得知吴波已经去成都学手艺了。此去经年,王斌与吴波失去联系。2013年,内江棉纺织厂停产后,他“半路出家”成为《内江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直至今日。
离开废墟,王斌多番打听,终于从同村村民处要到了吴波父亲吴明的电话。电话中,王斌和吴明像多年未见的老友般寒暄。得知吴波已结婚生子,王斌欣喜不已。吴明随后又提供了儿子吴波的电话。当晚,在电话中简短寒暄后,王斌和吴波相约次日在其父母家中见面。
“你瘦了,以前脸还胖点。”1月28日下午,王斌开口的第一句话,把记忆带回16年前,那个少年腾空而起的瞬间。“我喜欢在球场拼搏的感觉,我现在也特别喜欢打球。”吴波回应道。
原来,2011年,吴波到成都跟着师傅学手艺。2015年,学成归来后,一直在内江做门窗安装生意。如今,29岁的他育有一个5岁的儿子,日子过得平淡,但也乐在其中。
“结婚后搬了几次家,那张照片一直挂在卧室房间,起床就会看见。”吴波说,这些年,照片一直激励着他努力拼搏,好好生活,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吴波看来,那张照片点亮了自己的童年,在自己心中埋下了拼搏的种子。“工作后,给别人安门窗,还是挺辛苦的。”吴波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些年,这幅照片好像时刻在提醒自己,就算身处逆境也要有奋斗的动力。
“走,我们再去老屋看看!”王斌提议,全家人一起到老屋。离开老屋时,全家人和王斌一如十多年前那样合影。变化的是,身后的老屋已经拆除,全家期待迁入新居;父亲依然手持照片,扛起一家责任的肩膀稍显佝偻;母亲怀中的2岁稚童已长成全家最高,今年即将参加高考;吴波腰间没有了斜挎的篮球,5岁儿子的身高刚好齐腰,那是他继续拼搏的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