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显成效
2025年02月19日 10:3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19日电(杨科佳)近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组织召开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题推动会,安排部署普惠金融工作更加深入企业一线,仔细挖掘并回应企业诉求,全力提升金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适配性,确保信贷资金直达小微企业之需。

  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累计服务普惠小微企业超1.2万户,贷款余额超200亿元。

  2024年以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四川省发改委联合部署下,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积极发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从供需两端发力,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托“银政”“银政担”“银园”金融产品与不断向下延伸的服务网络体系,以金融创新、服务上新和产业振兴等多维手段服务实体小微企业,助力四川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普惠+制造:以金融赋能擦亮四川食品招牌

  走入成都市郫都区,一股浓烈的豆瓣香扑鼻而来。“郫县豆瓣”作为成都市食品加工行业的一盏金字招牌,也正与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豆瓣企业生产现场。兴业银行成都分行 供图

  成都川香美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豆瓣生产企业,在年末时节拟扩大生产为蛇年春节销售备货。兴业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特派员在获悉企业诉求后,快速响应,与郫都区食品工业协会多次研讨调研,针对豆瓣酱行业的工法制备、设备场租、回款账期等特点,创设“郫县豆瓣”行业集群专案,通过创新性地引入行业协会推荐函作为信用免担保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依托分行建立的小微企业快速融资绿色审批通道,最终仅用时5个工作日便为该企业成功发放500万元贷款。

  今年以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已通过集群专案,高效服务豆瓣酱产业链集群客户,累计为6户“郫县豆瓣”企业投放信贷支持近2000万元。

  一碗素粉,是开启一天蓉城美食行的钥匙。“切嗦碗麻辣粉儿”是老成都的口头禅。2013年在四川创立的四川粮之髓食品有限公司,可谓是“手工鲜粉开创者”。年关餐饮消费旺盛,该企业对于日常资金周转有较大需求。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融资协调机制专班成员先后走访了该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了解垫资情况及回款账期,并对企业生产车间和投放渠道货架进行了细致考察,最终为企业发放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切实响应融资协调机制,为企业发展赋能添速。

  普惠+科技:以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沃土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撑。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将“科技金融”放在首要位置。2024年4月,四川省委金融工作会议提到,将大力发展科技金融,聚焦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做好全方位服务,强化科技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应用全链条金融支撑,形成科技与金融互促互融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政策推动下,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不断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联合政府部门、机构协会创新机制破解企业难题,推动建设多层次金融支持科创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关键领域。今年以来,该行25个区县专班主动对接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了解小微科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实际困难,确保每一家经营情况良好、有真实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都能获得乘上机制助力的发展快车。

  四川德博尔制药为顺应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增长态势,企业急需资金扩大生产制造产能、丰富产品线,抓住本土市场扩张的发展机遇。收到德阳市融资协调机制专班推荐后,兴业银行成都分行融资协调机制专班联络员第一时间开展走访工作,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厂房产能和扩产融资诉求。最终,基于客户产能提升需求,该行为其授信8000万元项目贷款,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同时为企业授信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其日常经营,为企业持续研发投入、扩大销售规模、增强综合竞争力插上了金融之翼。

  近年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通过与当地各级政府部门、担保公司深入合作,创新打造银政/银政担合作模式,在共创齐推“科创贷”“天府科创贷”“成长贷”“新易贷”“蓉易贷”等优质金融产品基础上,今年又在进一步新入围“壮大贷”及“微波贷”,为四川省工业及信息化行业和微波射频行业注入发展动能,累计服务科创小微企业超百户。

  截至目前,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已累计走访小微企业超千户,新增授信额度超百亿元,新发放贷款达44亿元,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后续,该行将继续加强各级专班走访企业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加强适配性产品的创新开发,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深入实施,为小微企业注入更多金融活水,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