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刘香:新编川剧《丁宝桢》虚实艺术的交融与彰显
2025年03月04日 09:3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新编川剧《丁宝桢》是一部兼具思想意涵与艺术表现的戏剧佳作。此剧以晚清名臣丁宝桢主持大修都江堰这一历史事件为叙事蓝本,通过虚实结合的戏剧手法,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丁宝桢勤政务实、以民为本的高尚品质,克己奉公、清正不阿的为官之道,不畏权贵、清白传家的人生底色。该剧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精心策划与倾力打造,于2024年11月15日在成都金沙演艺中心首演,随后又在锦江剧场等地连续举办了多场演出活动,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关注。

  一、剧情设计的虚实交融

  在戏剧艺术中,虚与实的运用是构筑意境之美、传达意趣内涵的关键。传统戏剧尤为秉持“含虚蓄实、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创作团队运用独特的虚拟性表现手法与程式化艺术技巧,对生活素材进行高度凝练与概括,力求实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新编川剧《丁宝桢》的剧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合理融入艺术加工,使得剧情既富有历史真实性,又兼具艺术感染力。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舞台表演中,该剧向观众展现了清末名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历史故事画卷。剧中,丁宝桢将官场贿赂之银用于赈灾修堰。对此,剧作者通过戏剧性的编排,实现情节自洽,使得整个故事的叙事既合乎逻辑又顺畅自然,丰满了丁宝桢人物形象。同时,该剧在主人公丁宝桢“我的青天是黎民”这一核心精神特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其实干兴邦的时代内涵,展现了创作主体对历史的尊重与艺术创新的追求。这种剧情设计的虚实交融手法,既保留了历史的真实底蕴,又通过艺术创造使剧情更加生动感人,实现了历史与艺术的辩证统一。

  二、道具和表演的虚实交融

  在舞台艺术的方寸之间,道具与表演的虚实交融构成了新编川剧《丁宝桢》独特的艺术魅力。剧作者将道具作为虚实转换的桥梁,与演员们的精湛表演相互映衬,共同建构了一个既真实可感又充满想象力的戏剧空间。在展现洪水席卷都江堰的宏大场景时,演员们利用椅子的不规则摆放模拟洪水肆虐的态势,结合演员程式化的动作以及逼真的音效处理,营构出虚拟的自然灾害,使观众深切体验到“大水冲了都江堰,天连水来水连天”的震撼与悲凉。

  而在描绘丁宝桢夫妇备菜做饭的生活场景时,剧作者仅采用了“一桌二椅”极简主义的道具设计,便勾勒出其美满的生活日常。丁宝桢夫妇通过娴熟的洗菜、切菜、翻炒等动作与道具的配合,将做饭的过程呈现于舞台之上,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同时也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领略到历史人物的生活日常,拉近了历史人物与现场观众的现实关系。剧作者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服饰等多种手段,将虚构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情境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舞台呈现,既立体又饱满。道具与表演的虚实交融,赋予了戏剧生动的实体形态与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审美主体带来了更加丰富且深刻的视听享受。

  三、时间和空间的虚实交融

  在新编川剧《丁宝桢》中,空间与时间的流动展现出高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这一特性表现在剧中角色的上场与下场之间,呈现出戏剧独特的内在时空与外在时空的相互交织,由此共同构筑了一个虚实相生的戏剧“叙事场”。内在戏剧时空主要聚焦于舞台之上,直接作用于审美主体的视听感知。通过精心构思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灯光、音响效果的融合,展现了晚清时期官场空间的威严庄重、生活空间的温馨细腻,以及修缮都江堰劳作空间的艰苦卓绝,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历史空间。而外在戏剧时空则以一种隐性的、具有想象性的审美形态存在,它超越了鉴赏主体肉眼所能直接触及的范围,深入至鉴赏主体的心灵。在剧之中,当丁宝桢夫妇得知钟小五被洪水席卷之后,其深情而悲痛的唱腔,勾勒出钟小五丰富的生平,深刻表达了对其英勇无畏精神的肯定与悲痛。这种情感的抒发,促使审美主体在聆听与感知的过程中,围绕钟小五父母的叙述展开主观想象与联想,继而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超越舞台物理空间的、更加立体与丰满的钟小五青年形象。这种外在戏剧时空的舞台设计,促使了时间与空间的渗透与共生,借助“有限”的舞台空间,激发了鉴赏主体广阔无垠的再造想象。在既定的时空维度内,展现出超越界限的艺术韵味与深邃的思想内涵,实现了时空虚实交融的美学追求。

  总之,新编川剧《丁宝桢》通过虚实交融的艺术探索,不仅成功塑造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丁宝桢形象,更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听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同时在思想层面上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深刻思考。(作者系成都大学2022级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香)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