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龙潭湾社区:治理更有“温度” 发展更有“力度”
2025年03月04日 19:4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4日电  “民族地区群众积极融入社区治理,在社区各项事务中主动宣传政策、协调沟通,不仅促进了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激发了治理主体间的双向奔赴,也为社区治理带来了新动能。”3月4日,据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成都市涵盖多族群的复合型社区里,都江堰市龙潭湾社区创新的“堰工情·石榴籽”民族团结共治中心项目,通过党建“穿针引线”,让每个民族都能成为社区发展的合伙人,从而绘就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的鲜活样本。

社区居民生活现状。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供图

  据悉,龙潭湾社区位于都江堰市区,与阿坝州毗邻。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该社区成为全市民族地区人员流动最为集中的区域。社区幅员面积约2.6平方公里,现有藏族、羌族、回族、彝族等4758人,约占社区人口总数的25%。在带来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因民族差异产生了诸多治理难题,给社区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挑战。

  面对治理难题,龙潭湾社区积极开展党委跨区域联动,创新“党建共建”模式,与阿坝州黑水县木苏镇签订跨区域党建协议。建立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机制,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技能培训等活动,流动党员不仅能在流入地参与社区治理,还能通过“云端”平台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这里既能学羌绣,还能找心灵驿站的指导师聊心事。”自从两年前搬来龙潭湾社区后,藏族居民卓玛就逐渐融入了这里,还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结识了一大批新朋友。

  走进龙潭湾社区“堰工情·石榴籽”民族团结共治中心二楼,贯通式打造的邻里互动空间让人眼前一亮。在这里居民不仅可以参与社区共建议事会,还能学习书法,参与非遗体验等。为了强化与居民沟通,社区还建立了“朱妈妈心灵驿站”工作室,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长期驻点服务。而设立于此的木苏镇驻都江堰党群服务中心,则成为黑水县居民在都江堰快速办理各类事务的大本营。“如果回黑水,光是在路上就要花4个多小时,没想到在这里跑一趟就把事情办好了。”黑水居民日西在木苏镇驻都江堰党群服务中心完成了社保卡的升级,整个流程下来不到半小时。

  中午12点,在共治中心一楼的“爱有味”社区食堂,宽敞的大厅早已坐满了用餐居民。据食堂运营负责人易晓丽介绍,社区食堂每天中午会准备至少4种荤菜,十余种素菜,菜品均是小碗分装,居民按需取拿。社区食堂午餐价格为13元每人,9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只需8元,60岁及以上人群10元,针对滴滴司机、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则只需11元。“我是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很荣幸能来到龙潭湾社区经营这家社区食堂,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薄利多销的形式,让社区更有温度。”易晓丽说道。

  社区治理离不开多元力量的参与,而龙潭湾这样的融合性社区更是如此。基于实际情况,龙潭湾社区深挖“能人资源库”,不断壮大社区治理“领头羊”,民族团结“带头人”,专业领域“合伙人”。一方面邀请大学教授、律师等组建社区讲师团,打造民族团结实训点,邀请离退休党员干部等组建调解队和议事队,针对各族群众关切进行协商、调解;另一方面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专业社工机构入驻,常态化开展培育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工作。2024年,“石榴籽”流动党员服务队协助办理社保、就业等民生事项1000余件,服务10000余人次。

社区居民生活现状。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供图

  从2022年起,龙潭湾社区坚持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创新搭建“1+2+N”治理平台。“1”是指“堰工情·石榴籽”民族团结共治中心,即依托龙潭湾邻里中心800余平米的空间资源,打造“一室多用、功能集成”的综合服务体;“2”是指两个功能性楼层分区,即在共治中心内,设有二楼服务资源集中的综合服务分区和一楼生活配套资源集中、共建共享的生活服务分区;“N”是指在多个重点领域,整合黑水县木苏镇、市级相关部门、社会投入等资源,推动10余个功能集成、服务集成区域落地,让共治中心成为收集民族诉求、办理民族事项、服务民族群众的有效平台。(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