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懒“二黄”“勤”练功 论川剧传承保护中的艺术修养
当下,文化繁荣发展政策利好不断,为川剧艺术传承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作为川剧艺术的一名从业者,要抓住机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文化、音乐、表演诸方面学习修养,在四功五法上做足功课,出戏出成绩,不负韶光和伟大时代。
懒“二黄”,勤“西皮”,是川剧老辈人流传下来的皮黄戏的演艺技巧和要求。但在目前的舞台应用上尚存在不少遗憾,一本苦“二黄”、一出“阴调”戏,却唱出了“西皮”的高亢、刚毅、快节奏,一根竹筒似的从头硬到底,演员唱的神完气足,满满当当,把一出悲剧唱的激越澎湃,气概昂扬。比如《三祭江》的一祭,老艺人在音乐、行腔和板式上都是有规范的。“阴调”的音乐是舒缓的,低沉圆润的,而不是一惊一乍、慷慨激昂的。演员唱起来也是不急不缓、从容自若的,声音从弱拍起,往下坠,有强烈的呼吸感,如泣如诉,要唱的飘飘忽忽,不是满实满载。低音区要让观众全神贯注屏住呼吸体会,情绪高潮到来时,能把观众的心抓起来,发紧生疼。阴调的鼓板要轻,要缓,慢一点,不能撵,坠到演员唱腔后面,把鼓板打得不情不愿,无可奈何,再不下板就顶板了,如此增强悲剧氛围,共同完成一部戏的精彩演绎。
如何传承前辈艺术家的艺术精髓,把懒“二黄”以及五大声腔唱好、唱出彩呢?要勤读本本,勤唱音律,勤练气息,勤授师学。
勤读本本
就是读书,读剧本。作为艺人,都有从小练功的要求,少了许多文化学习的时间。但这并不影响艺人的文化修养,过去许多有成就的老艺人就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就是通过读剧本、反复读剧本,从识字开始,了解剧情,熟悉剧中人物,进而演绎剧中人,演活历史和人间百态。
戏剧演员是作为公众人物存在于社会的,一举一动和社会形象地位都由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成果确定的。你站上舞台,台下就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你只能好,只能出彩,没有退路。所以,有许多艺人在戏剧行经历过一段演艺生涯之后,都会有文化学习的自觉。为了演好一个角色,他们不仅限于读剧本,还会找来历史书籍学习。他们中有许多演员看书看出了门道,到后来成为编剧、导演,成长为全能型的艺术人才。
勤唱音律
过去的许多老艺人,不光戏唱得好,还会把每一出戏硬场面的锣鼓音乐、软场面的胡琴音乐倒背如流。一个艺人能做到这个程度,那是了不起的。
演员的唱功讲究字正腔圆。要做到唱腔圆润、自然流畅,悦耳动人、感动观众,就要熟知剧情里的音乐设计,跟着音乐的节奏走。戏剧行里有一个老规矩,演员演唱结束,在向观众鞠躬致谢之后,都会向乐台鞠躬致敬,演员得到的花钱也会分一部分给乐台。这里不只是体现一个演艺团体团结合作、表达友情的一种方式,还传递出演员对于乐台音乐的倚重。一个优秀的演员,应当尽可能地熟悉川剧五大声腔的音乐,把各种音乐的结构和特点记下来,更好地服务到每一个剧目的演唱之中。
勤练气息
最早时候的川剧演出没有传声系统,完全靠艺人们嗓子硬唱,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些金嗓子、铁打的嗓子是怎么练就的呢?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永不停歇的练习。拉长音,吊高音,练到能把声音在口腔里竖起来,能找到回声,找到声音在口腔里二次碰撞后发出的共鸣。
现代电子技术发达,话筒、耳麦一个晒一个高级,演员发声即便很轻微,都能传出高音来。于是,偷懒的人找到了借口。可是唱功是一门功课啊!怎么可以偷闲惰怠呢?一些演员走上几圈台布就气喘吁吁,唱腔低不下去,顶不上来,没唱几句,气息就不够了,这都是懈怠懒惰埋下的祸根。要重视起来啊!
勤授师学
戏剧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他的学习传承不是书本上、课堂上就能得来的,更多的是要依靠老师(师父)口传心授、耳提面命,许多特殊技艺和表演方式是不可言说、只能意会的,必须面对面示范。要知道,川剧的学习传承很复杂,很多剧目都要一个戏一个戏的教学,哪里是拿着基本的谱腔,锣鼓一响,你就可以登台表演的呢!
川剧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永远是川剧的未来。作为川剧艺术工作者要研究和重视川剧艺术的特点,珍惜老艺术家资源,珍视古老的甚至是笨拙的传承训练方式,扎扎实实学好专业技能,扎扎实实做好四功五法基本功课,扎扎实实一个本子一个本子传承学习,更多更好地传承川剧艺术经典,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绽放活力,永远流传。(作者系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斯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