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四川不断激发“三项计划”活力 打造各民族“三交”品牌
2025年03月13日 11:1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3日电 近年来,四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突出构建新格局这一重点、聚焦创新载体这一难点,紧盯打造品牌这一亮点,有形有感有效激发“三项计划”活力,提升社会影响力。2024年,4个项目入选“三项计划”全国试点项目,3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全省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受益群体达88万人次,跨省区双向“三交”活动405场次,成为全川各族群众喜爱的活动品牌,民族工作的亮丽名片。

  完善工作机制 构建协同推进新格局

  在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四川建立省“三项计划”协调小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督导各市(州)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将民族工作深度融入东西部协作、浙川对口支援等国家战略;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推动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

  此外,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民委等部委“三项计划”工作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民族宗教委牵头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明确重点任务、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形成任务、责任、项目“三张清单”。召开全省“三项计划”经验交流暨工作推进会,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和市(州)作经验交流,“三项计划”实施成为部门工作常态。

  在构建区域协作平台方面,四川与青海、西藏等省区签订合作协议7份,打造318民族团结进步走廊,雅安、甘孜等六个市(州)签订联盟协议,共建文交旅商产业联盟,让“此生必驾318”不仅成为一条各民族“三交”风景线,更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情感纽带。四川还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模式,在三河村等20个示范点建设交流实践基地、研学基地,带动2.6万各族群众增收。

  创新活动载体 拓展青少年交流新路径

  据了解,四川创新开展“探秘古蜀文明”“重走长征路”等主题研学活动,将三星堆、大运会场馆等52个文化地标纳入研学路线。承办第十六届全国各族青少年同心营活动,吸引16个省份56个民族161名师生参与,前往凉山州感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果,赴会理市重走长征路,举办“青骑兵”故事分享会,开展“我在凉山有个家”融情交流等特色活动。

  创新群众性活动载体方面,四川首创“万人上高原”研学交流活动,组织研学旅行、民俗体验等150批次,促进跨区域交流3万人次。首次组织全省民族街舞编创人才交流活动,21个市(州)、5所高校及全国、全省街舞联盟60余名民族街舞编创人才,集中研修、实践创排、成果展示等形式,搭建各族青年喜爱的新平台。

  打造体育交流品牌方面,“同运动·一家亲”品牌活动覆盖全省1万余所学校、1000余个村寨,举办赛事活动1.2万场次,参与群众超70万人次。举办川藏青三省足球夏令营、遂宁珍珠球比赛、攀枝花蹴球赛等赛事23场,吸引各族青少年运动员2000余人次。成都市创新“足球+文化”模式,将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文化地标融入体育交流,形成“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教育品牌。

  深化“六项行动” 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

  四川还推动旅游服务提升,开展全省旅游从业人员专题培训210个班次,覆盖2.3万余人次。支持民族地区开展导游服务、乡村旅游等专项培训,凉山、阿坝、甘孜三州累计培训文旅人才2000余人次;以“六项行动”为抓手,创新推出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区等10条精品线路,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示范线路15条。

  此外,四川还深化文艺创作交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跨区域文化交流互动,建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艺创作基地”,组织跨省采风活动12次,创作《石榴集》等优秀作品30余部,用笔墨记录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故事;推出《雪域天路》纪实文学,举办“两路精神”主题展览,发行318公路文化IP,相关话题网络阅读量突破5000万,让“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方面,四川首创“文旅+民族团结”融合模式,与省文物部门签订协作协议,在7个方面35个具体事项上深化合作;绵阳市与红原县联合推出8条主题旅游线路,发放100万元消费券,实现游客互送5万人次;依托三星堆博物馆、彝海结盟纪念馆等文化地标,打造“古蜀文明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全年举办主题研讨会20余场;2024年三星堆景区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彝海结盟纪念馆接待量突破7.5万人次。

  据了解,2025年四川将突出增进“共同性”,提升“融合度”,促进“互嵌”,共谋“三项计划”新篇章,通力推出“天府石榴籽”各族青少年研学系列活动,启动开展“石榴花开·舞动天府”四川省首届民族街舞展演,举办旅游从业人员专题培训暨展演,创新推进旅游品牌培育等系列活动。(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