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7日电 3月16日,“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达古冰川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在成都正式开幕。来自中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美国、英国、冰岛、挪威等十余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冰川保护的科学挑战、应对政策及国际合作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冰川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主办,并获得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WGMS)、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等机构的支持。论坛旨在响应联合国“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倡议,推动冰川研究与保护实践的全球合作。

开幕式上,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起,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王刚等嘉宾致辞。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全球冰川正处于加速消融的临界点,加强科学监测、推进国际合作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论坛还组织了15个特邀报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青藏高原冰冻圈快速变化、中亚冰川与水资源、国际视角下的冰川保护、地球工程技术在冰川保护中的应用、冰川灾害和冰雪旅游发展等开展了深入研讨,并针对“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2025—2034年)具体措施和方案进行交流、讨论。
达古冰川作为中国最东缘、纬度最北的海洋性现代山地冰川,因其与成都的近距离和便捷的交通,成为冰川科研与生态旅游的理想示范地,在全球冰川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自2020年开展名为“给冰川‘盖被子’”的实验以来,冰川保护材料和科研技术不断升级,冰川消融减缓厚度由1米提升至2.3米,保护效果日益显著。今年,达古冰川将继续深化冰川保护实验,并推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为全球冰川保护提供示范案例。
2025年是达古冰川持续开展冰川保护实验的第6个年头。在过去六年里,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机构深化合作,建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古冰川旅游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并推动了黑水县冰川保护人才港、达古冰川专家工作站的建设。与此同时,达古冰川还与十余所高校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冰川科研与人才培养。
此外,自2023年以来,达古冰川已开展10余次造雪设备调试工作,为未来大规模人工造雪保护冰川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持续的科研合作与创新,达古冰川不仅在保护全球冰川资源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冰川生态旅游提供了宝贵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