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张旻昉:川剧新韵: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与廉洁文化传承
2025年04月07日 13:3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它是巴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凝聚了四川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也体现出川人达观开朗,幽默风趣的性格特质。但谈起川剧,大众对其认知往往还停留在“变脸”和“吐火”等这些技艺上,对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反而知之甚少。其实对于川剧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其声腔特色、帮腔技巧都是值得观赏品鉴并书写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就曾谈道,川剧文学性高;有些戏很美;有些戏悲剧性强,感情强烈;川剧喜剧多,而且品位极高,是真正的喜剧。他还说:“川剧喜剧的诗意跟语言密不可分。四川话是中国最生动的方言之一。”“川剧有些手法非常奇特,非常新鲜。”“真正有意识地运用‘间离效果’的是川剧。”川籍作家马识途也曾说:“川剧实在是一个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四川人民之中的剧种,特别富于生命力和灵活性,富于弹性和可塑性。”

  “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说的就是川剧剧目宝库的丰富与多彩。而剧目也一直是振兴川剧的关键。尤其对于目前的新编川剧而言,题材固然重要,但如何更好地在有限的舞台演绎无穷的人生百态,“让川剧喜中带诗”,实现传统艺术的时代表达,真正实现川剧的创新性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川剧《丁宝桢》就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戏曲以虚代实、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结合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新的作曲手法,更为灵活地运用了舞台空间,丰富了川剧的视觉表达。

  一、以虚代实 虚实相生

  对于宏大而厚重的历史题材戏剧来说,如何将包括绝活在内的川剧特色及川剧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剧中进行生动演绎并将之呈现在观众面前是值得思索的重要议题。川剧《丁宝桢》以空灵写意的舞台表现手法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都江堰历史画卷,刻画出了一个立体多面生动传神的“国之瑰宝”丁宝桢,看似只是在讲述丁宝桢在都江堰“治水”故事,其实是在讲“治官”之理,剧中所传达出的价值意蕴和时代精神可谓是通达古今,发人深省。

  川剧《丁宝桢》第一场就体现出其虚实相生的独特舞台效果,一棵由人来扮演的“桢楠树”赫然立于舞台中央,它是一棵对百姓来说意义重大,值得拼死保护的护堰神树,同时也是丁宝桢人格的象征。他微服私访,衣着朴素,被当作刁民上了枷锁,切身体验灾民苦难,筑牢了其修复都江堰为民谋福的信念;他面对官场陋习,刚直不阿地发出‘做事更比蜀道难,水患不及人患烈’的愤慨;他面对官吏们纷纷诉说自己当官苦时,端出一碗灾民的稀粥让君品尝,看究竟是谁苦;他鼓励碌碌无为、怠政懒政的同僚方豫斋的方式别出心裁,拿出了其当年勤政为民时百姓们为他立的功德碑文章,触动其灵魂深处,亦发人深省;他在儿子误会他收受贿赂之时并未急于辩驳,而是顺意而为,在剧情反转之时既突显其家教成效,也展示出他的聪明睿智;他让儿子去参与都江堰治水,并嘱咐儿子不能打着他的旗号去做事,要求儿子最好更换姓名,体现出他清正廉洁、洁清自矢的良好家风。如此种种,点点滴滴,在演戏唱剧讲故事的同时将“廉洁”二字的精气神以润物细无声之势串联其中,让观众既享受了川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也领悟到深刻的为官做人做事之理,发人深省又意蕴悠长。完美展现了一出以写意为主的川剧表演的特点——虚实结合、以神传形、神形兼备。

  二、高腔音乐 寓理于情

  川剧博采众家之长的五腔共和声腔艺术是它的灵魂,也最能代表川剧艺术的精华。从古至今,百姓们闻川剧锣鼓而聚集,听川剧唱腔而沉醉。在独特的川剧声腔中,以高腔最具代表性。高腔通过帮腔、打击乐等表现出来,有着曲牌内涵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动作优雅美妙、语言幽默风趣的艺术特点。汪曾祺就高度赞赏了川剧的“间离”效果,他说:“川剧不要求观众完全‘入戏’,保持清醒,和剧情保持距离。川剧的‘帮腔’在制造‘间离效果’上起了很大作用。”

  现代戏的蓬勃发展对舞台的个性及创新性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川剧《丁宝桢》中采用了以川剧高腔为主的声腔形式,合理利用了川剧高腔帮腔的传统手法,深入地诠释和表达了整出戏的“廉洁”意蕴,同时还运用了新的作曲手法,寓理于情,准确刻画和表达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意境,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台人物形象,体现出“间离”的陌生化效果。音乐大气恢弘、唱腔悦耳又独具特色、唱词深刻也极具文学内涵,让人回味无穷之余也感同身受。例如第五场戏中,当丁宝桢同时遭遇了波涛汹涌的洪水冲垮了堤坝、被颠倒黑白的奸臣所害遭到皇上降罪以及儿子小五被洪水卷走不知所踪的三重打击时,有一段长达11分钟的唱段,曲词合一,五味杂陈,感人肺腑,不仅唱出了其千头万绪、悲凉痛苦的内心情感,亦表达出他执着坚守的坚定信念。另外,在得知儿子小五抗洪失踪后,丁宝桢夫妻两人在共同回忆小五成长过程时的对唱也极富特色。这段对唱一改传统哭哭啼啼的舞台表现形式,反其道而行之,气势磅礴的音乐中突显出情真意切的唱词,更加扣人心弦,展现出丁宝桢的品格如冰壶秋月,不染一尘,其为国为民的形象也更为立体多面。

  另外,该剧的间奏和音乐容量十分丰富,作曲家周玉巧用川剧弹戏的主要伴奏乐器“盖板”,以及琵琶、古筝、大提琴等乐器,他说:“在乐队的编制上,我采用了中西合璧的编排方式,乐队人数多达60余人,在民族管弦乐的基础上又加进了除铜管以外的西洋管弦乐和双排键盘,让全剧的音乐、唱腔更加丰富立体、气势磅礴!”同时,主题歌“硕硕桢楠,其叶蓁蓁。郁郁厚土,其本深深。千丈茂盛,百尺扎根。为官如斯,护佑苍生。”也是一大艺术享受,丰富的唱腔和音乐烘托出剧中人物形象,提升了整出戏的艺术效果;韵味十足又诗意盎然的唱词贯穿全剧,以秀颀高贵的桢楠象征丁宝桢的人格品行,喻指其“桢”是“楠”的,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又有着当代价值、现实意义和思想力量的人物,突显其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精神特质,让人景仰的同时亦可反思警醒自己。

  廉洁文化作品是开展廉洁教育、传播廉洁理念的重要载体。川剧《丁宝桢》通过历史故事映射现实,以传统的艺术形式呼应社会热点,激发了观众对廉政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共鸣。它既是一场属于新川剧的视听盛宴,又是一堂生动丰富、内涵深刻的廉洁文化教育课。(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识途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旻昉)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