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近日,回到普通病房时,76岁的张先生(化名)瞬间红了眼眶,因为这一刻,他等了整整20年。
疾病缠身 心灰意冷
20年前,张先生就因胸闷气促就医,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针对病情,医生建议通过开胸手术治疗。但手术方式让他纠结:如果接受开胸治疗,将面临漫长的康复期还有丧失劳动力的风险。
从此,张先生只能和药瓶成为亲密“伙伴”。可即便药不离身,但身体状况却一天比一天差,稍微走动就可能喘不上气。近年来,夜晚甚至只能半坐着入睡,频繁入院也是常事……“这二十年感觉自己一天比一天‘废’,就是家人的累赘。”回忆起往事,他声音哽咽。
病情加重 面临“心”危机
今年,命运的重锤再度落下。心脏超声显示,张先生的主动脉瓣已严重狭窄伴返流,左心室扩大至66mm,射血分数仅剩32%,仅为正常人的一半,随时可能发生心力衰竭。
更棘手的是,张先生还患有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长期严重低氧血症。即便是医疗技术在二十年间已经大幅提升,但对于他而言,开胸手术仍然面临极高的风险。但如果再不及时手术治疗,他将面临活动能力严重受损、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严重风险。
ECMO护航 盼来“心”希望
面对这颗“伤痕累累”的心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症ECMO团队、瓣膜团队、CCU病区监护团队与麻醉科、心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协同作战,为患者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三维影像重建显示,患者心脏结构复杂,瓣膜钙化严重,且血管路径迂曲。“这类患者过去被视为手术‘禁区’,但现在有解决的办法。”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汉雄介绍说,科室各亚专业团队充分沟通后,为张先生量身定制了TAVI微创手术的方法以及贯穿整个治疗治疗周期的“心脏全程管理方案”。
可即便是微创,就张先生目前的心肺功能状况而言,仍旧是需要面临风险。如何护航治疗安全?
手术治疗时,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症ECMO团队作为“第一棒”上阵,由心血管内科副主任童琳、主治医师张子轩为张先生成功安装ECMO(体外膜肺氧合),暂时代替张先生的心肺在“开工”负荷手术所需;之后,心血管内科瓣膜团队副主任医师唐超和主治医师叶滔、吴炳钢组队接力,通过导管将人工瓣膜精准植入张先生的心脏。当新瓣膜在体内完美展开时,血流瞬间恢复通畅,监护仪上的数字更是印证了治疗的结果——心脏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升!
手术切口仅5毫米,术后24小时顺利脱机ECMO。术后次日,张先生在CCU缓缓坐起,他向医护人员竖起大拇指。术后第三日,转入普通病房继续观察。目前张先生正在康复中,后续将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和射频消融手术。
能力再提升 坚实“心”保障
张先生的这次治疗,缔造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的新记录——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症ECMO团队首次独立开展复杂高危TAVI术中循环辅助支持病例。
“医学的价值,就是通过不断的提升,高质量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震表示,作为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四川省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高质量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是团队始终坚持和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通过亚专业细化、人才储备、流程梳理等多种方式,在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上取得了诸多的突破,尤其复杂高危冠脉介入手术、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室速电风暴射频消融手术、严重瓣膜性心脏病TAVI术患者往往都合并极高心肺突然“罢工”风险,手术风险极高,在过去这样的手术死亡率都很高,令医生和病人都望而生畏。但随着ECMO等辅助循环技术的出现,这类手术有了更高的围术期安全保障,为此类复杂高危手术保驾护航。伴随心血管内科ECMO团队的日趋成熟,将进一步为危急重症患者的高质量诊疗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让更多的“不可能”变为“不,可能”。
医疗科普:开胸手术 vs TAVI,咋选?
医生需要切开胸骨,让心脏停跳并置换瓣膜。但治疗创伤大、恢复慢,对高龄、体弱或患有糖尿病/肺病的患者风险较高。
医生通过大腿根(腹股沟)或手腕的笔尖大小穿刺口,沿血管送入一个压缩的“人工瓣膜支架”。在X光和超声的精准导航下,这个“小伞”到达心脏后会自动撑开,替换病变的瓣膜。全程无需开胸,心脏正常跳动。
三大优势:微创:无大伤口,出血少;恢复快:通常术后3-5天可出院;低风险:尤其适合高危患者。
开胸手术风险过高,具体是否适宜该种治疗方式,需医生专业细致的评估。
ECMO:危重患者的“生命接力站”
术后要注意什么?穿刺部位需平卧制动6-12小时,定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1个月内避免提重物。
适用紧急情况:心脏骤停或严重心力衰竭(如心肌炎、心梗);肺部“瘫痪”(如重度肺炎、溺水、肺栓塞);重大手术/移植前的生命支持。
什么是ECMO?可以将它想象成一台体外人工心肺机——当您的心脏或肺突然“罢工”,ECMO能暂时接管它们的“工作”:一根管子从大腿/颈部血管将暗红色的缺氧血抽出来,血液在机器里完成加氧和排二氧化碳,鲜红的血液再通过另一根管子送回体内全程维持大脑和器官的氧气供应,为治疗争取时间。(吴平华 廖鸿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