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8日电 1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记忆包裹·认知关爱科普主题沙龙”在成都市成华区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成都市生命关怀协会承办,旨在通过创新形式提升公众对认知障碍(俗称“老年痴呆”)的认知,倡导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此次活动巧妙融合了科普体验与情感共鸣,在外场设置了三大互动挑战区。一是“四山空间挑战”游戏:参与者通过虚拟迷宫和方向辨识任务,亲身体验认知症早期可能出现的空间感下降和“迷路”困境。二是“高龄模拟体验”:穿戴特制装备模拟老年人感官衰退,让参与者切身感受认知症患者的日常不便,培养社会同理心。三是“记忆拼图挑战”:限时重组碎片化图像,直观展现记忆力衰退对生活的影响。
在内场环节,精心挑选的电影《妈妈!》为社区居民呈现了认知症家庭的真实困境与坚韧情感。影片结束后,围绕“认知症预警信号”“照护者如何平衡付出与自我关怀”等议题,主持人引导观众进行了深度讨论。
此次活动特别邀请权威专家进行了专业解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教授李芸从医学角度剖析了认知症的成因、风险因素(可控与不可控)及科学的干预策略。爱恩康养长者改善专员李中玉结合丰富案例,分享了认知症患者的日常行为改善方法、实用护理技巧及突发状况应对措施。

现场,社区居民王阿姨深有感触地分享道:“以前对‘老年痴呆’了解很少。今天才明白,我外婆当年总忘事、说话颠三倒四就是认知障碍的症状。照顾她时全家人都身心俱疲。这样的科普太重要了,以后我们自己要多运动动脑,也要多向身边人宣传预防知识,少受罪!”
活动中,成都市生命关怀协会办公室主任曾钰介绍了协会开展的“记忆包裹”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在社区层面推广认知障碍风险筛查与早期干预服务,并呼吁公众加入认知关爱志愿者队伍,共同构建支持网络。
专家指出,认知障碍并非衰老的必然结果,是可防可控的。本次活动通过趣味游戏、电影艺术与专业科普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打破了公众对疾病的误解与污名,提升了社区居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的健康管理意识,为营造认知症友好社区环境迈出了坚实一步。成都市生命关怀协会表示将持续推进此类科普活动,守护蓉城长者的“记忆温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