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农发行四川广元市分行:以金融为墨 绘“四绿”新卷
2025年07月17日 13:4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7日电 (张榕)2024年以来,农发行广元市分行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绿色贷款余额超70亿元,进一步擦亮“绿色银行”品牌形象。

  绿畴织锦,耕出粮安底色

  近年来,朝天区政府立足“天府粮仓”建设目标,将高标准农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全力打造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高产田”。广元市分行精准对接地方农业发展战略,以金融“活水”赋能沃土升级,累计投放贷款3.25亿元,支持朝天区朝天镇、羊木镇等14.7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生态化土地平整技术减少表土流失,配套节水型智慧灌溉系统,进一步降低化肥农药依赖与水资源消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让“望天田”变身“吨粮田”。

  2024年以来,该行累计支持利州、朝天、昭化、剑阁及旺苍绿色高标准农田等6个重点项目,投放信贷资金15.2亿元,项目实施后,新增及改善绿色种植面积超30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粮食亩均产量提高15%以上,进一步推动农田生态系统优化升级,实现高产与绿色可持续的双赢。

农发行广元市分行支持的旺苍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发行广元市分行供图

  绿链增效,激活产业动能

  近年来,旺苍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壮大林下经济产业集群,赋能森林“粮库”建设。广元市分行将服务林下经济作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切口,盘活林地资源,精准适配林下种植及加工全链条融资需求,累计投放贷款2.8亿元支持旺苍县天麻、芍药和淫羊藿9.3万亩农业种植基地项目建设,推动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实现“贷活林海、点绿生金”的循环发展,推动生态优势与经济效能有机统一,让林下宝藏切实转化为富民资源。

  广元市分行依托当地农业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地方农业绿色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战略,通过推广生态种植、有机养殖、循环农业等技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以来,累计支持剑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昭化“王家贡米”粮油基地等3个绿色产业项目,投放信贷资金10亿元;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面积超4.1万亩,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

  绿水安澜,筑牢生态屏障

  在苍溪县元坝镇,蜿蜒的河道边机械轰鸣、人影忙碌,清淤船来回穿梭,将河道淤泥清理上岸,一幅“治河、护水、兴生态”的治水画卷徐徐展开。

  广元市分行主动融入地方治水战略,系统构建“防洪保安+生态修复+民生保障”的水利金融服务体系,搭建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群众受益的协同推进平台。通过精准对接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固、生态湿地修复等全流程资金需求,累计投放贷款4.24亿元,推动苍溪县元坝等乡镇水系综合治理项目高效落地。

  广元市分行紧扣地方水安全与生态治理战略,深度融入水利现代化建设布局,以金融创新为抓手,全力推动水利设施提档升级。2024年以来,累计支持苍溪元坝等乡镇水系综合治理、剑阁农村供水提升改造2个重点水利工程,投放信贷资金6.31亿元,进一步提升区域防洪抗旱能力,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积超3万亩;同步推进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工程,惠及29个乡镇、40万群众,让安全水、放心水流入千家万户。

  绿居焕彩,绘就和美乡村

  蓝天白云下,青川县青溪镇川北风格民居错落有致,小青瓦、坡屋顶与雕花窗相映成趣,庭院整洁、花树点缀,连户路通达各家。曾几何时,青川县部分乡镇基础设施薄弱,垃圾、污水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与乡村旅游发展。为转变这一现状,当地政府围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农村幸福宜居品质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领域,全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打造青川版“千万工程”。广元市分行积极响应,推动省市县三级行联动,投放贷款2.87亿元,支持青川全域11个乡镇开展环境整治与设施改建,昔日“脏乱差”已被美丽乡村新图景取代。

  广元市分行立足当地城乡发展实际,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积极支持助力乡村环境旧貌换新颜,为地方农房改造、村庄整治、村容镇貌提升等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打造绿色宜居的美丽乡村。2024年以来,累计支持旺苍县、青川县、苍溪县传统村落保护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8个,投放信贷资金11.09亿元;累计完成污水管网改造68公里,推动32个社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惠及居民超47万人,绘就和美乡村建设新图景。(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