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四川新闻网

四川局地42℃+高温持续!小心“热中风”!
2025年08月01日 08:52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祝欢

  7月31日,四川省气象台升级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8月1-6日,盆地高温天气仍将持续,西部日最高气温36-39℃,其余地方38-41℃,局地可达42℃或以上。高温酷暑,如果突然感到头晕乏力、言语不清,当心“热中风”。

  什么是“热中风”?哪些症状是“热中风”的表现?与中暑有何区别?如何防护?跟着小编往下看↓

  “热中风”:气温超32℃时出现的“卒中”

  “中风”是卒中的俗称,“热中风”是指在高温天气(气温超过32摄氏度)下出现的卒中事件。研究表明,极端高温天气和极寒天气都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其发生机制包括:血液浓缩,血管失控以及血压波动等。在炎热天气下,人体出汗增多,血管扩张明显,若水分补充不及时,容易导致血容量不足,在血液浓缩的情况下,血小板易于聚集,这会增加血栓的形成风险。而高温容易导致人心情烦躁、易怒,从而引发血压波动,也可能诱发卒中。

  另外,夏季频繁进出空调房间或让冷风直吹头面部,会使血管迅速收缩或扩张。老年人的血管弹性较差,受冷刺激易引发血管痉挛。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导致高温天气成为卒中发作的重要诱因。

  “热中风”和中暑的区别

  热中风是脑血管意外会有突发的局部神经功能缺损

  如: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偏身麻木、言语表达障碍(说话含糊不清理解困难)、口歪眼斜、流涎、步态不稳等。

  ☆ 发生“热中风”时,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拨打120,说明疑似中风”。

  中暑是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最早症状:脸红、眩晕;随后:高热、出汗少甚至无汗、严重时昏迷。

  ☆ 但无特定偏侧症状

  高温预警下 “热中风” 的风险特点

  四川盆地持续高温(38℃-41℃,局地 42℃+)会加剧 “热中风” 的诱发因素:

  极端高温加速脱水:40℃以上环境中,人体每小时可出汗 1-2 升,若补水不及时,血液黏稠度会快速升高,血栓形成风险骤增,尤其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更易诱发脑梗死。

  昼夜温差小,持续闷热:盆地夜间温度可能仍达 30℃以上,人体无法通过夜间散热恢复,长期处于 “热应激” 状态,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可能诱发脑出血。

  高湿度叠加影响:四川部分地区高温伴随高湿(体感温度更高),人体散热效率下降,核心体温易升高,进一步加重脑血管负担。

  专家建议:

  日常生活中要做好情绪管理,高温天尽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引发血压起伏。合理使用风扇、空调降温,天气炎热一定要及时补水,防止出汗较多出现脱水。

  重点人群需强化防护(高温天风险翻倍)

  老年人(65 岁以上)

  避免独居时长时间关闭门窗(即使在家也需定时通风),可在清晨或傍晚开窗换气,正午使用空调降温(温度不低于 26℃)。

  家人需每日检查老人状态,提醒补水(如准备温水壶,每 1-2 小时督促饮用 100-200 毫升),避免因 “不渴就不喝” 导致隐性脱水。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病史者)

  高血压患者:高温天血压可能 “假性降低”,切勿擅自停药,需每日早晚测量血压,若收缩压低于 110mmHg,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

  糖尿病患者:高温易导致血糖波动,需避免剧烈运动,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与热中风症状易混淆,需注意区分)。

  户外工作者(建筑、环卫、快递等)

  严格遵守 “高温停工令”:正午 12:00-15:00 暂停户外作业,工作间隙到阴凉处休息,每30分钟补水一次(建议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只喝纯水)。

  随身携带 “防暑包”:包含清凉油、含盐湿巾、口服补液盐,出现头晕、心慌时立即停止工作,及时降温。

  ☆ 提醒:四川持续高温黄色预警期间,“热中风” 并非老年人专属,年轻人在剧烈运动、长时间暴晒后也可能发病。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务必牢记 “时间就是大脑”,及时就医是降低后遗症的关键!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