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薛涓:评大型川剧《欧阳修》中历史人物的呈现方式与价值挖掘
2025年08月28日 09:3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千载浩然气,戏台方寸间——评大型川剧《欧阳修》中历史人物的呈现方式与价值挖掘

  2025年8月19日、20日,由绵阳市艺术剧院带来的大型川剧《欧阳修》于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该剧以出生绵阳的历史文化名人欧阳修的回忆为主线,呈现其青年、中年、老年的重要经历与心境;并通过错落有致的插叙、倒叙等手法,生动演绎其作为生命个体的爱情、亲情、友情等人之常情;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张力十足地呈现其所倡导的史风、文风、仕风之面貌;以激昂慷慨、忧苦彷徨、悠游自若的多重情感表达,高度还原其血肉丰满、风骨坚劲的千古传统士大夫形象。客观上讲,该剧对砥砺人心,激昂士气,鼓舞知识分子坚守当代责任感,参与社会事务具有积极作用,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一种有效路径。

  一、爱情亲情友情:似水柔情的铺陈与氤氲

  该剧有《修史》《月上柳梢头》《且如常日醉》《尊前慈母在》《滁州之乐》《直须看尽汴京花》六章,多数场景皆以情感联络呈现欧阳修与身边人的深厚情谊。如《修史》一章以门生庆贺修史开端,由师生深情引出对老友梅尧臣的深挚怀念,进而通过对老友做媒的回忆引出与夫人薛氏“月上柳梢头”时知音共赏的爱情佳话。《尊前慈母在》则以“画荻教子”为主线,将母子深情及慈母大义展示得淋漓尽致。在其他章节中,即便在表现政治冲突时,也处处体现出朋友同僚之间的关怀体贴与仗义支持,充满了人情味儿。

  这种以人情为纬,勾连故事情节的呈现方式,可以说既是对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环境的真实还原,也是对中国文化中波纹状人物关系与儒家人伦之乐的具象呈现,体现了创作者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和对中国古代社会心理的深刻洞察力。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关系问题。”欧阳修作为传统士大夫典范,创作者从其对亲情、友情、爱情等社会关系的态度中切入,呈现其处世接物的温润品质、如金如锡的人格辉光,从而赋予人物丰满的血肉感和立体感,使该剧充满了亲切味儿、诙谐性;这是一次绝对成功的尝试。

  二、史风仕风文风:君子风化的彰显与呈示

  对欧阳修人伦之情的演绎,如果说是该剧传统文化氛围烘托的暗线,是氤氲环绕的流水;那么对其主持修史,鼎革求新,革清流俗、纠正文风之弊的典型事件呈现,便是该剧的脉络与明线,是支撑剧情起伏的山峦。

  该剧在开篇《修史》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欧阳修对治史的高标准追求。他以“逸马杀犬于道”的随口问答,教导门生治史务要简明概要,追求史风的准确凝练,让曾巩、苏轼等人敬佩不已。这种师生日常应对细节的刻画,缩影式呈现出了欧阳修严谨的治史之风,使人看后深受启发。

  《且如常日醉》《尊前慈母在》《滁州之乐》三章主要表现欧阳修支持范仲淹新政,终遭三次远谪的仕途经历。但创作者在叙述这些经历时,却在刻画其苦闷忧愁之中仍坚持与反对新政者抗争的铮铮铁骨;而在滁州试行新政时,还特别展示了他宽简爱民、与民同乐、与民休息的政治追求。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德化民、为民表率,自古以来便是有志之士的精神追求。创作者们在《滁州之乐》中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劝课农桑,兴利除弊,带领百姓醉心山水、诗酒为乐的滁州新风貌,所倡导的生活态度与文化引领,为百姓安居乐业、修身齐家提供了宽松而肥沃的土壤。

  《直须看尽汴京花》则主要叙述嘉祐二年欧阳修作为主考官,与阅卷官梅尧臣一道,擢选出光耀后世的“千年龙虎榜”的故事。在文学上,欧阳修推崇韩愈,力排太学体的浮华雕琢。在他看来,文学不仅是文学,更是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因此他宁愿面对朝野内外重重压力,也要坚持古文家标准,力排佶屈聱牙、奇险绝怪的创作歪风。这一榜录取文风清新、言之有物的进士388人,其中包括苏轼、苏辙、曾巩三位“唐宋八大家”核心人物,程颢、张载等思想家,以及名将王韶,多位宰相及王安石变法的几位骨干。显然,创作者们通过对欧阳修主考事件的典型呈现,成功展现了他一代文宗的深邃眼光与文学革命家的坚强勇气,也使观众可以精粹地了解到他作为伟大文学家的创作风格。

  不仅如此,在塑造欧阳修史风、仕风、文风的背后,我们还能感受到创作者们试图融通三者的努力,从而了解到欧阳修思想世界的一贯性。剧中欧阳修曾说“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这是对欧阳修思想的总结,也是创作者们的切身体会。事实上,唐宋八大家所发起的“古文运动”,本来就不仅仅是文学运动,而是儒学新变逐渐形成并崭露头角的载体形式,这些文学作品的核心精神是“文以载道”,充满了人的自省与对社会的关切。就如刘宁教授在《同道中国》里所言,至此士人对儒家道德的践行,不再受人情世事所左右,而是成为士君子自我实现的内在追求,成为人之为人的绝对意义的体现。该剧通过对这三种风气标准的明确,形塑出欧阳修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道济天下的胸襟。

  三、青年壮年老年:时光流年的层次与智慧

  该剧的另一个设计,是借欧阳修与门生的对话,通过其自我回顾的形式,展示他在不同年龄段所留下的历练体验与智慧沉淀,从而为观众提供人生观层面的经验。

  青年时期的欧阳修意气风发,勇于与政敌当面论争,并写下了痛斥政敌的名作《朋党论》。但也因年轻气盛,在晏殊劝而不听,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喟叹中十年三贬,深陷忧国忧民的悲愤与颓唐之苦。经历了徘徊绵州时母亲的启发与激励后,他在滁州上任时自省行为,成为“处变为顺醉题篇”的醉翁。到晚年时,他以自己的经历为鉴,告诫血气方刚、棱角分明的门生苏轼,“血气之勇无所得”,推行政令要讲究方法,“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刀刃向内,外圆内方守原则,气和志坚扯到他们慢慢扯”。这显示了他针对苏轼个性对症下药的苦心。虽然劝说并未被苏轼接受,但欧阳修德高望重、洞悉世事、有勇有谋的宽广胸襟,却被成功刻画出来,使观众在对比苏轼的境遇后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也给自己以启示。

  总之,该剧从故事创编到人物演绎都取得了创造性突破。其中融合四川文化元素的“剑南烧”等非物质遗产,以及“川人幽默”等天府文化内核的表达,以及对滁州地方民歌的运用,都可见剧本编演的用心与细心。而对欧阳修诗词散文的巧妙融注,更显出创作者们高超的文学鉴赏力。其唱腔、舞美、音效及智能技术的运用,也都给人以沉浸式艺术享受。

  不过,就对欧阳修个性的挖掘来看,仍有些角度值得优化突出。例如史书中欧阳修奖掖后进,收到政敌张方平对三苏的推荐信而不生嫌隙,反而对三苏才华称颂不已,表示自己要避让其一头。这种旷达襟怀是令人感动且影响深远的重要特质,也是此际人士大夫不为一己谋利,为天下抗争却不结私怨的典范。遗憾的是,剧中未曾表现这一点。另外,剧中对嘉祐二年一榜的高度评价,对“千年龙虎榜”的称颂,本是后人的评价赞叹,由欧阳修、苏轼等人说出似为不妥。不过,瑕不掩瑜,该剧整体上确实是一部兼具审美性与思想性,以艺载道、对历史人物进行文化挖掘的优秀之作,在艺术方式与历史人物的价值挖掘上值得肯定、借鉴。(作者系成都教科院教研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薛涓)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