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30日电(周婷婷)8月29日是七夕佳节,全国清酒起源研讨会在成都邛崃市平乐古镇举行。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发酵学、营养学、非遗技艺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清酒的起源、发展与文化价值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系统性学术共识:世界清酒并非起源于东瀛,而是三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华大地出现,并在西汉时期由司马相如推动达到文化与工艺的成熟。
历史文献与考古双重论证:清酒起源于中国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周礼·天官·酒正》中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之句,清楚指出“清酒”已经是周代礼制用酒的重要类别;《诗经·大雅·旱麓》又载:“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说明清酒不仅存在,而且与宗庙祭祀、国家礼仪密切相关;《小雅·信南山》同样记载“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进一步印证了清酒在周代礼制中的地位。
这些文字记述显示,清酒至少已有三千年历史,并且从诞生之初即与中华文明的“礼”紧密相连。
当天的学术论坛中,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霍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德良,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刘民生,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方,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饮料评委、蓝剑集团首席技术官邹宗凤等多位来自学术界、文化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源清酒根脉。

大家经过讨论,达成了五点共识并签署联合声明:世界清酒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在成都平原发现并命名清曲,首创锦滤法,使清酒工艺真正走向成熟,并以“赋酒双绝”成为中国清酒的文化锚点;清曲肽的科研潜力,为清酒提供健康饮用的学术依据;成都平原的酒米、水土、蜀锦与清曲结合,形成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体系;三五体系”为清酒建立了标准化、国际化的语言。这些共识,不仅确认了中国清酒的历史源头,更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司马相如是是清酒工艺创新者与传播者
值得一提的是,研讨会进一步确认,西汉赋圣司马相如是清酒文化与工艺的重要奠基人。司马相如发现与运用“清曲”并首创“锦滤法”。在临邛与卓文君经营酒肆时,司马相如通过实践,首次识别出一种能使酒体更加澄澈、风味更加纯雅的发酵曲,并命名为“清曲”。这一发现不仅提升了清酒的风味,更为后世清酒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讨会专家认为,作为汉代文坛巨匠,司马相如通过辞赋作品将清酒带入文人雅士的审美体系,使之成为礼乐与文学的结合体。同时,他与卓文君经营酒肆的故事,更是让清酒从宫廷与庙堂走向市井百姓。司马相如的独特贡献在于:他不仅是辞赋大师,更是清酒工艺创新者与文化传播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