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新编历史川剧《欧阳修》于8月19日晚于成都城市音乐厅悠扬上演,此剧由绵阳市艺术剧院演出,郑瑞林、曾浩月编剧。该剧讲述宋英宗治平三年,欧阳修主持修撰《新唐书》成稿,学生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前来拜贺。随着欧阳修忆及欧梅之谊、许州定情、改革被贬、画荻教子、滁州之乐、千年龙虎榜等往事,展开了他画荻习书的人生画卷——自幼画荻,为己勤学;入仕画荻,为民谋福;老年画荻,为国擢才,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鲜活立体的欧阳修形象。笔者已见诸多从各方面研究撰写《欧阳修》的剧评文章,此处笔者想从宏大叙事的别样方式与川剧突出的表现手法方面略窥一二。
一、情节设置不见千篇一律,但见独具匠心
“庭前细雨梧桐,史海波翻浪涌。唐书一部记峥嵘,学了司马史公。七年馆阁春秋,墨饮九斗究穷。不觉幡然成老翁……”全剧由老年欧阳修的回忆穿插进入青年欧阳修的故事,这样古今穿插着讲故事的双线叙事结构,让观众的思绪也随着剧中欧阳修的情绪起起伏伏。就像剧中几经被贬,几番画荻的欧阳修也让观者看到人的一生恰似一场修身修心修行之旅,一帆风顺实属难得,起起落落才是人生。欧阳修做到了,也留给后人无限思考。
新编之新,可见此剧巧妙的情节设置和故事讲述得益于编剧的精巧构思。编剧的巧思,便是采用倒叙插叙,而非平铺直叙的方式,将一部跨越千年的展现欧阳修波澜壮阔一生的宏大制作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多情的眼线”与“穿越时空的人物处理”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洛阳灯会,许州定情,欧阳修与少女薛氏一见倾心,这里“牵眼线”的表演,将戏中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情景生动呈现在观众眼前。二人的眼神在薛氏身边婢女的牵动下,由近到远,由低到高,牢牢抓住观众视线,仿佛让观众也身临其境,成为二人定情眼线中的一环。这里的“牵眼线”是一条无形的虚拟的线,呈现出戏曲表演虚拟的特征,但观众却能虚中见实,并感知相信它的存在,随着眼线的变化而变化,要想呈现出吸引观众并抓住观众眼球的表演,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与舞台表现二者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川剧是写意的艺术,时空处理灵动自由,欧阳修与梅尧臣穿越时空的对话便展现出川剧舞台表现手法之灵活的时空变换,“穿越时空的人物处理”,这样灵活多样的呈现状态由来已久,彰显着川剧艺人的聪明智慧和无拘无束的艺术创造力。由恰合时宜的时空处理,忆及鸥梅之情,再过渡到回忆青年欧阳修时梅尧臣的上场,这样的处理也更显自然流畅。
三、帮腔的别样魅力与舞台的别具一格
川剧帮腔帮人物、帮环境、帮情境,表现力相当宽广。川剧高腔中的帮腔,起着和演员共同完成表达剧情和塑造人物的作用。帮腔往往有着渲染舞台气氛、衬托主唱唱腔的画龙点睛之妙,此剧亦不例外。结合此剧舞台传统美学的展现与现代旋转装置动静结合的呈现,无论是讲述老年欧阳修时呈现出的传统“一桌二椅”的舞台与现代旋转装置的结合,或是讲述青年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与《滁州之乐》时诗情画意的舞台设置,可见该剧出彩的唱腔与别具一格的舞台设置共同构成了一出极具视听与观感的佳作。
看到该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的成功,也不能忽视其贯穿舞台表现背后的文化魅力。欧阳修作为宋代大文豪、位列“唐宋八大家”,才情卓著毋庸置疑,与之媲美的更有其人格之美。几番画荻,不畏强权,欧公的为人、为官之道,恰似他一生推崇的韩柳清风一体,为大宋拔擢出苏轼、苏辙、张载、程颢、曾巩等人才,他的刚正不阿与忧国忧民之心可见一斑。剧中最后一场《千年龙虎榜》便是深刻体现。大文豪欧阳修与川剧的结合,着实为观众带来眼前一亮之感,也不失为又一次的成功探索与创新。(作者系戏剧评论员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