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5日电 (李常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洪流下,平武锁江羌族乡紧扣“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的重要指示,吹响“全乡一盘棋,下好‘绿化’每一步”的“冲锋号”,将“藏金于林,绿富羌乡”的愿景融入每一寸山林,用实干绘就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
扩绿:精耕细作,让森林“活”起来、“富”起来。锁江羌族乡党委政府牢记,扩绿并非简单的“增面积”,而是要真正实现森林资源既“厚”又“优”。为此,乡党委政府在严格落实上级林草主管部门制定的“单次审批不超过15立方米,超过15立方米须报请上级审批”制度基础上,进一步鼓励群众开展“抚育间伐”,并明确优先砍伐小径级树木。在砍伐之后,更加注重“补绿提质”——积极动员群众及时补种厚朴、黄柏等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优良树种,推动纯林向混交林、低效林向高效林稳步转变。这一举措彻底扭转了过去人工林结构单一、生长缓慢、“含金量”低的局面。如今的锁江山林,森林结构更稳定、生态功能更完善、生物多样性更丰富,每一片林子都真正成为了“藏金纳银”的绿色宝库。
兴绿:点“木”成金,让生态家底变“富民资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锁江羌族乡的“兴绿”实践中落地生根。黄坪村村集体经济牵头打造的香菇产业园区,成为“点绿成金”的生动样板:园区以300元/吨的价格,收购村民自家边角树枝、砍伐的小径级树木及林区废弃木材,将这些“闲置资源”加工成香菇种植的核心原料——菌棒。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多家民营企业纷纷入驻,租用厂房、扩大菌棒生产规模。目前,产业园区年生产菌棒达53万棒,不仅为当地提供3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更让参与群众人均年增收9000元,创造性实现了真正的“点‘木’成金”。曾经的“绿色家底”,如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富民资本”。
护绿:守土尽责,让绿水青山永续发展。锁江羌族乡地处平武清漪江上游、涪江支流发源地,广阔的植被是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乡党委政府始终将护绿作为“头等大事”,每年常态化开展林草资源巡查、森林防火灭火、重大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守护”的护绿格局。从干部到村民,每个人都把“守护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刻在心里、落在行动上。正是这份“守绿有责”的坚持,让锁江的山更青、水更绿,为“扩绿、兴绿”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底色。
展望未来,锁江羌族乡将继续锚定“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的方向,持续吹响奋进号角,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我们坚信,这座藏在深山的羌乡,必将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让“藏金于林,绿富羌乡”的篇章更加绚丽多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