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0日电 十七年沧桑巨变,曾经满目疮痍的汶川映秀,如今已是生机盎然。在317国道上,漩口中学遗址前游人如织,而一街之隔的新镇区,烟火气中升腾着希望。这片土地的重生背后,有一道坚实的“电力脊梁”在强力支撑。
“把充好值的购电卡一插,3秒完成交费。”映秀镇居民胡良兵对如今的用电体验赞不绝口。他口中的智能电表,已在阿坝州安装31.14万只,成为电网现代化的缩影。回忆起2008年,国网阿坝供电公司映秀服务站站长陈福全仍历历在目:“地震让映秀电网几乎全部损毁,抢险初期全靠发电机供电。”电力工人冒着危险勘察线路,确定了从都江堰经多个变电站向映秀送电的方案。灾后重建的第一个电力项目——春天坪变电站,从开工到投运仅用一个月,创造了“映秀速度”。如今,电力客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已全面上线,实现自动监控、负荷管理和线损分析。

在二台山220千伏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执行日常任务。这座变电站的前身在地震中遭受毁灭性重创,重建后成为汶川灾后首座投用的变电站。十七年来,阿坝电网实现了从“零”开始的跨越式发展:运维变电站从震前1座增至116座,增长116倍;形成220千伏变电站16座、110千伏变电站32座、35千伏变电站68座的电网格局。配网自动化全面实现,建成适应高原特色的电力应急体系。
对于重庆博赛矿业集团阿坝铝厂厂长全鹏程来说,电网重建堪称“及时雨”。“原以为供电短期内难以恢复,没想到数月就恢复正常。”2008年底,企业在稳定电力支撑下完成技改扩能。如今,该厂年产能达20万吨,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铝合金线杆生产基地。去年,通过国网阿坝公司协助进行用电改造,预计每年可节约电费900余万元人民币。
随着“川西热”兴起,317国道成为自驾游热门线路。在映秀镇,“老地方”饭馆老板胡良兵看着新能源车辆驶入院落充电,满脸笑意:“发展民宿、乡村旅游都离不开电!”国家电网的强大支撑,不仅点亮了璀璨夜色,更化为群众致富的坚实后盾。如今,映秀镇产业兴旺、群众富足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阿坝电网的蜕变是四川地震灾区发展的生动缩影。十七年来,通过“追赶式”重建和先进信息技术支撑,灾区电网实现发展速度超越震前、电网规模大幅提升、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供电品质明显增强的目标,为振兴之路注入了持久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