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邂逅摄影展与“植物熊猫” 感受成都生态文明之“美”
2025年10月15日 10:5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5日电 (记者 张浪)14日,“碳索成都绿色新程”2025年生态文明媒体采风活动启动,本次活动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办、成都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承办,囊括了多个成都生态环保特色亮点点位,全方位展现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绿色低碳发展新成效。

活动现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当日上午,由市作家协会会员、省市主流媒体记者、摄影师等10余人组成的采风团,先后来到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参观2025年成都生态文明主题摄影展、前往青白江区参观中国国际石斛研发中心。在光影流转与草木芬芳中,采风团不仅实地感受成都生态文明之“美”,还读懂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绿色叙事。

  “我们是从4500余幅摄影作品评选出了93幅优秀作品,摄影展将一直持续至10月26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摄影展不仅是生态成果的展示窗口,更凝聚着市民对绿色家园的情感——如今“推窗见绿、开门入园、遥望雪山”已经是市民生活中的日常,也印证着生态改善带来的幸福感与凝聚力。

  当前,成都正全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成都遥望雪山”已成为最亮眼的生态名片,截至10月14日,2025年雪山可见天数已达到69天,比往年同期显著提升,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坚定决心。

  以提升蓝天白云雪山“气质”为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聚焦大气“一号工程”,实施夏季臭氧污染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深化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生活源精细管控,大气治理经验被生态环境部纳入2024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案例通报推广。去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PM2.5浓度32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7微克/立方米、历史上首次实现达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考核任务;优良天数达295天、同比增加10天,创造了不间断优良天历史最长(65天)、"优"的天数历史最多(113天)等多项纪录;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2位、同比提升39位,达到历史最高位。

  从光影艺术走进植物秘境,采风团一行来到三面环水、呈U字形分布的中国国际石斛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石头围墙上、翠绿的香蕉树下、桂花树干上……刚踏入基地,大家便被眼前的青翠吸引——石斛或抽枝冒芽,或暗藏花苞,与蕨类植物共生相依。

位于青白江凤凰湖内的中国国际石斛研发中心吸引媒体记者。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大家眼前‘爬满’石墙的植物叫石斛,其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干燥茎入药,核心成分包括石斛碱、多糖、氨基酸等,具有养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也是非常有用的中药材。”国际石斛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道,这也被人们称为“植物熊猫”,中心拥有全球石斛种源1500余种中的1098种,占比73.2%,可以为石斛产业提供科学标准和种源保证,大大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石斛的“太空之旅”。据悉,2019年,该中心的铁皮石斛、玫瑰石斛等4个品种搭乘神舟飞船进入太空,开创全球石斛活体植物太空育种先河。

  “太空育种又叫太空诱种,是集辐射、宇航、育种和遗传等学科综合起来的高新技术。”该中心办公室主任何博介绍,目前已将200多种次石斛送入太空开展育种实验,通过太空育种培养出促进石斛产业的发展、品质提升的种质资源,在产业应用方面很有前景,这些科研成果正逐步转化为生态红利,走出一条“保护-科研-产业化”的可持续路径。

  这只是成都多措并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战略行动计划,印发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建立覆盖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涵盖7种生态系统、91种重点保护植物、165种重点保护动物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展示平台,成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和全球9条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枢纽之一。(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