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陈斌:舞韵·诗情·画意·艺境——舞蹈《柔情似水》评介
2025年10月16日 09:5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这里,艺术打通了门类的界限,实现了感官的互通和精神的交融,体现了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创作的舞蹈《柔情似水》以泸沽湖独特的生态人文为依托,以摩梭文化为内核,以民族民间舞“甲搓”为艺术语汇,以夜歌为音乐素材,以舞蹈为载体,将‘舞韵的灵动、诗情的浪漫、画意的雅致、艺境的神秘’融为一体,构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世界,展示了独特的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艺术美,彰显着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一、舞韵:肢体语言的精彩表达

  舞蹈是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典型艺术表现方式。它是“流动的人体雕塑”和“律动的诗意”,是“有意味的形式”。在舞蹈《柔情似水》中,创作者从摩梭民族民间舞蹈“甲搓”中提取艺术语汇,以“三步一跺脚”的基础节奏为核心,编排了圆形的绕场队形,象征着族群的团结共生。手臂以“弧线划圈”的动作模拟泸沽湖的水波流动,每一次伸展都与“夜歌”的旋律节奏同步,让肢体流动的线条成为“看得见的音乐”,在且行且歌的律动中表达出了对一个族群的礼敬。在这里,舞者不再是“舞蹈者自身”,而是将身体当成“道具”,以整齐、变化、旋转、收放的舞蹈动作,展示出了一个族群的生活样态和生命情调,探索着泸沽湖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宇宙生命的节奏。作品并不以高难度的技巧取胜,而是在队形的变幻、肢体线条的流动、节奏的韵律中以时而舒缓、时而畅达、时而疾徐的动作诗句构建着一个聚落的人文场景,凝练了永恒的时光,拓展了心灵的空间,它既是摩梭人含蓄内敛、生生不息的艺术表达,更是中华民族飞扬生命力的精神象征。

  二、诗情:浪漫情感的心灵共鸣神

  《柔情似水》是一首典型的舞蹈诗,是诗化心灵的外化表现,是“舞蹈精神”的诗性表达。本来,在艺术发生的原始阶段,诗、乐、舞并非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有机统一的。舞蹈是情感表达的独特形式,是身体律动的诗与乐。《柔情似水》表达了对一片土地、一个族群、一群独特心灵的深情诗意,实现了舞蹈与诗歌的双向奔赴。整个作品淡化了叙事的特征,紧紧围绕抒情做文章,将作品打造成为以舞蹈为载体而呈现出的“诗意小品”。因此,肢体语言极度节制、简约、干净、纯粹,更加注重舞蹈语言的锤炼、表达手法的精炼、呈现方式的简练、主题思想的提炼,让人感受到了作品中充满了诗意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的跳跃、组合,凝练出了独特的艺术典型,是生命诗意的节奏化、生命情调的具象化。

  三、画意:山水人文的写意画卷

  舞蹈是流动的视觉雕塑,是展开的流动的鲜活生命画卷。舞蹈的表演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构图、丰富造型的过程。《柔情似水》在表达时注重空间线条的勾勒和呼吸的连贯性、构图的稳定性、色调的丰富性,运用旋转的舞姿勾勒着诗意的图景。它继承了中国画不追求静态的、焦点透视的特点,在柔和的停顿、行进、展开、收束的过程中打开了流动的、动态的、节奏化的空间。当舞者集体下蹲、手臂缓慢向上伸展时,构成了“湖面初升朝阳”的构图;当舞者分散成“星点状”队形时,犹如湖畔散落的星光。这些动态构图既继承了中国画“写意留白”的特点,又通过肢体律动让“静态画卷”活了起来。因此,从绘画的视觉来看,这是一幅山水、人文相互映照的图景,作品的每一次构图都非常考究、极其精致。舞者运用呼吸、身体的律动、动作的轻重缓急展示出了生动的气韵,手臂在空间画出了美丽的弧线,步履移动变幻出多维的空间,身体的弯曲与伸展流动出一幅幅鲜活的画卷,达到了“人在画中舞,舞在画中留”的奇妙效果。

  四、艺境:神秘朦胧的意象营造

  艺境不是现实的逻辑,它是我们最深沉的、最真实的未经修饰的情感的流泻。在《柔情似水》创作表演中,编导者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提取素材,以舞者的身体为表达媒介,带我们走进了神秘朦胧的艺境。整个作品含蓄、写意、深沉,以泸沽湖湛蓝色调为背景,舞者身穿民族服装,在蓝色的光影下展开了梦幻的旅程。它柔和、小巧、精致、甜美、含情脉脉,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实现了有机平衡,充满了艺术的光泽。

  这是一幅山水的艺境。作品中,艺境的构建始于对泸沽湖自然山水的具象还原,舞台布景与光影首先勾勒出山水的艺境。湖光、山色通过舞台的布置、光影的变化,营造出了泸沽湖的自然之美,带人走进了天蓝蓝、水清清的艺术境地。这片土地纯净、宁静、清澈,是一片未被打搅的自然净土。舞台上,蓝色的光成为艺术的滤镜,过滤掉了尘世的纷繁复杂,实现了自然的净化。

  这是一幅人文的艺境。作品中,艺境的构建深植于摩梭人的世俗生活。摩梭人的服饰、独特的“甲搓”舞蹈语汇融合舞蹈创意和人文温度,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艺境。透过百褶裙、盘子头,通过柔情似水般的抒情呈现,我们看见了一个族群的生存、繁衍、发展的图景。独特的人文风情、迷离的摩梭传说、营造了人文梦境的氛围。每一位舞者都是一名艺术的精灵,舒缓的流动、细腻的表达、变幻的节奏,唤醒了沉睡的生命意识,让人们听到了一个聚落的心灵回响。

  这是一幅心灵的艺境。山水之境、人文之境交相辉映,相互作用,生发出触动心灵的心灵之境。这是神秘、浪漫、梦幻的场景,明净的天空、明澈的湖水、泛动的波光、悠远的传说、洁白的云朵,不同的物象在一起构成了典型的意象,空纳万境,意蕴丰富。舞台上,真实的物象转化成无限意象,时光的变幻与诗意动作之间相互产生了艺术的张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凝视、对话,走向和谐、共生,超越了现实的藩篱,在舞蹈的流动中实现了“永恒的瞬间”和“瞬间的永恒”,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柔情似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山水布景、民族舞蹈、情感表达的具象化呈现,构成了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

  《柔情似水》在悠悠舞韵中映射着湖光空纳万境,诉说着一个族群的前世今生,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新生,充满了诗情画意,带我们走进神秘朦胧的艺境。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语境下,它打破了民族民间舞单纯复制粘贴的创作模式,通过“诗—画—舞”的跨界融合,让“夜歌”“甲搓舞”等具有独特地域风韵的非遗元素获得了当代舞台表达,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守正精神,更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参考范式。当舞者舞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泸沽湖山水的描摹、对摩梭人文化的生动阐发,也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展示,而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诠释,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作者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党政办主任陈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