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5日电(唐倩)10月25日,“2025年传统工艺工作站项目成都非遗传统工艺体验推广季”第二场“青创未来”非遗教育浸润活动,在成都大学成功举行。讲座嘉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师生代表等150余人参与本场活动,共同见证了一场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交融的文化盛会。
据悉,活动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四川省老伙计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四川省传统工艺与AIGC融合创新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活动以“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为指引,设置非遗作品展、专题讲座、非遗体验三大板块。
非遗作品展,集中展示了蜀锦、蜀绣、成都漆艺、瓷胎竹编、道明竹编、新繁棕编、新津绳编、成都剪纸、卷纸画、内画、蛋雕等2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100余件艺术精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精湛的传统技艺,更以其创新的设计和实用的形态,生动展现了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的新生活力与独特价值,激发了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浓厚兴趣。
专题讲座环节,由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星丽主持,多位重量级嘉宾带来精彩分享。成都天和银楼总经理田世强以《成都金工技艺介绍及天和银楼产品品鉴》为题,深入解析了传统金工技艺的传承与现代应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成都大学AIGC数字艺术融合创新实验室主任万国,分享了《天府工巧——四川非遗的AI创新设计与场景应用》,展现了科技赋能非遗的创新路径;国家一级漆艺师颜伟娜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漆器传承与创新》为题,探讨了传统漆艺在智能时代的活化策略;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昊通过《传统壁画工艺的当代转译与活化路径》,阐释了传统技艺在现代语境中的转化与实践。
非遗体验环节,特邀“百城百艺·新繁棕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金蓉与“成都面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龙贵进行现场演示与教学互动,让师生在亲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生活意趣。
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推广季“青创未来”非遗教育浸润活动将持续走进高校,以青年审美视觉和文化需求丰富活动形式,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知音人”与“传承人”,自觉在专业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工艺在青春力量的滋养中焕发新生,走向更广阔的当代舞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