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华网

为熊猫村寻找CEO:一场破解生态与生存难题的社会试验
2025年10月27日 11:37 来源:中华网 编辑:曹惠君

  2025年10月26日,成都北郊斧头山下熊猫村自然学校内,来自四川青川的王淑娟在结业式后没有立即离开。这位带领3500余户蜂农发展产业、年产值近8000万元的“蜂蜜女王”,拉着熊猫村CEO一期班委继续探讨如何将“熊猫村蜂蜜”打造为文旅融合标杆。

  “我们熊猫村不缺优质农产品,缺的是品牌打造和市场运营。”王淑娟说。

  和王淑娟一样,另外16名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各熊猫村的创业者,在10月24日至26日期间,参加了名为“熊猫村CEO·县域生态保护与人才赋能计划”的首次赋能工作坊。这些特殊的“CEO”们,肩负的KPI不仅是产业盈利,更是熊猫村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微妙平衡。

  困境:坐拥生态宝藏的突围

  “熊猫村”源自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特指指处于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的村庄。

  四川、陕西和甘肃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现有近千个熊猫村,它们既是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十万村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这些村庄长期面临着一个难解的悖论:坐拥生态宝藏,却陷入发展困境。

  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季萍在开班致辞中直言:“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熊猫村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村民怀揣守护家园的热情,却因为不懂保护规范、缺乏产业思路,要么陷入‘想护不敢护’的困惑,要么面临‘想发展怕破坏’的两难。”

  熊猫村CEO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由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指导,博世中国捐赠资助,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创意创新联盟、四川省绿化基金会大熊猫国家公园公益基金、四川省林学会自然教育与森林康养分会、熊猫经济50人论坛、四川省网络代表人士联谊会、阿里公益、钉钉运动、成都市成华区网络代表人士联谊会、成都市成华社区发展基金会(含大熊猫友好社区专项基金)支持,SEE基金会劲草同行项目组陪伴成长,成都市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执行。

  经过公开招募、资质审核、在线面试等程序,最终从众多申请者中选拔出20名首批熊猫村CEO。他们中有返乡创业的海归,有深耕自然的教育者,有传承手艺的熊猫绣娘,还有探索元宇宙的科技创业者。

  赋能:从自然教育到品牌密码

  作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张黎明不仅参与了熊猫村CEO计划整个赋能体系的建构,还亲自讲授“自然教育:如何看、如何办、如何算?”课程。

  张黎明分享的关坝村案例引起了学员们的浓厚兴趣。这个曾面临人兽冲突的村落,让巡护员化身“生态导赏员”,带领访客观察野生动植物、讲述社区生态变迁,2024年110户村民户均增收1万余元。

  “别觉得自然教育门槛高,”张黎明在“低成本启动”章节举例说明,尤尼森林学校初期仅投资数万元,利用免费场地、购买成熟教案本土化改造,4-5场活动就收回成本。

  他还分享了四川平武“四季课程”设计——春观鸟、夏避暑、秋科考、冬研学,让做自然研学的熊猫村CEO们直呼“原来自然教育离乡村这么近”。

  张黎明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自于他完整的职业履历:毕业于中南林学院林学专业,历任卧龙特别行政区党委委员、副主任及中国卧龙大熊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原四川省林业厅国际合作处处长及科研教育处处长等职务。他是中国林学会首批自然教育专家,曾起草多项自然教育与森林康养发展政策文件。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谌利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课,让熊猫村CEO们重新认识“熊猫的朋友圈”。

  他用唐家河红外影像举例:“扭角羚增多说明栖息地变好,豹猫活动证明食物链完整。”他还教大家用“社区共管”模式让村民参与保护——“巡护员既能监测生态,又能当导游,一举两得”。

  这番话让绵竹市自然农耕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熊然豁然开朗:“我们的蜜薯、三色米,不只是生态产品,还是大熊猫栖息地的‘健康证明’!”

  苏州贝斯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陈晓明在项目规划课上强调:“品牌是他人想起你时,脑中浮现的独特故事。”

  他引用《LeanBranding》中的定义,否定了“品牌=Logo+包装”的认知误区:“就像熊猫村,游客记住的不该只是熊猫玩偶,是住在民宿时听村民讲的‘熊猫笋种植故事’,是参与自然教育时亲手搭建的候鸟窝——这些才是品牌的魂。”

  四川省林草局生态旅游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夏爱萍,带着九寨沟、宝山村等20余个生态旅游案例而来。

  她详解九寨沟“智慧管理控客流”“火花海生态修复”的实战经验,又以宝山村从“采矿”到“生态旅游”的转型为例,教大家算“生态账”与“经济账”。

  “平武每1元自然教育收入能带动3.6元关联产业增收,这就是生态价值的转化。”夏爱萍用数据说话。

  成都小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小林,为熊猫村CEO们带来自然文创课程,学习文创开发的基本流程,从“土特产”思维转向“品牌产品”思维。

  她用“熊猫同萌”IP的成功经验,教大家挖掘地域文化做文创:“比如针织绣品可以加民族样式、张伟的熊猫大侠IP可以融入蜂蜜包装。”

  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中国西南区专家委员会主委杨蛟的课,把“枯燥法条”讲成了“熊猫村故事”。

  “没注册版权别量产,合作要写清IP授权范围。有了版权保护,咱们的熊猫IP才能放心和企业合作,我们的产品也能进更大的商场。”杨蛟还提及:“地方名称如‘绵竹蜂蜜’不具独创性,但若将其设计成独特logo,就能通过版权登记保护。”

  共创:从“孤军奋战”到“抱团发展”

  10月25日晚,熊猫村自然学校教室的灯光亮到近十点。17位熊猫村CEO围坐召开“熊猫村CEO赋能讨论会”——这是他们主动申请的“加时环节”,要把知识变“实招”。

  “想建自然研学学校,缺课程设计和城市渠道。”王宇刚说完,王晶就凑过来:“我手里有很多的亲子社群,就是需要有特色、有亮点的自然研学地。”她特意强调:“但是课程要接地气,挖笋认草药比讲知识管用。”

  *明猛关心“村民参与”:“我们村让老人当自然导师,懂山林还专业。”随后王艳华也提到:“我们村老茶农多,能搞‘茶研学’,老人教采茶还能分红。”

  罗泽琼愁“线上卖不动绣品”:“靠市集和公益代销,朋友圈也没流量。”陈思羽建议:“熊猫绣娘可以拍拍短视频,讲故事比卖产品管用。”

  林华平说:“我餐厅在熊猫基地旁,如果能和大家合作,我可以在餐厅帮摆展柜。”

  钟卓凌纠结“推广与保护平衡”:“宣传多怕破坏,少了没客源。”丁一**分享:“限流预约,每次固定多少组家庭,让游客参与生态监测,控人数还增体验。”

  丁妍心说到“民宿村民参与低”,凌琴提议:“先让村民当‘文化顾问’,教手艺给分红,慢慢有积极性。”

  塔拉斯门带着难题:“我们做的文创产品有设计也有特色,但是缺少平台做好运营。”王淑娟分享:“我们可以通过熊猫村CEO网络来做电商平台,抱团才能打品牌。”

  讨论会结束前,17名CEO选出王淑娟作为本届“熊猫村CEO”的班长,引领大家搭建共同的熊猫村CEO平台。

  副班长们会后在群内迅速发出产品信息汇集表,她们说“以前觉得自己是‘孤军奋战’,现在有了带头人,有了伙伴,心里踏实多了。”

  愿景:做生态与经济的“双面绣”

  在首次熊猫村CEO赋能工作坊收官前,17名熊猫村CEO围坐一圈,结合导师辅导与自身业务,头脑风暴“如何做一名卓越的熊猫村CEO”。

  “要懂规划,像陈晓明老师说的,先盘清自己熊猫村的资源。”熊然率先开口,“还要会落地,不能只画图纸。”

  张伟接着说:“得懂文创,把产品和熊猫绑紧,还要学杨蛟老师说的版权保护,不让辛苦白费。”

  刘显兵提到生态:“要像谌利民老师说的,把蜂蜜和熊猫栖息地挂钩,搞‘生态认证’,让消费者知道我们的蜜有多好。”

  袁晓则说:“我们要互相分享资源,卓越CEO不是自己厉害,是能让大家都厉害。”

  你一言我一语间,共识渐渐清晰:卓越的熊猫村CEO,要做“生态守护员”,守好熊猫栖息地;做“文化挖掘者”,找出村里的特色根脉;做“资源联结者”,帮村民对接渠道;更要做“抱团带头人”,带着大家一起干。

  10月26日上午,张黎明还特别主持了“熊猫村CEO网络搭建构想会”,听取熊猫村CEO一期班长王淑娟关于“熊猫村生态联盟平台——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发展新模式”专题汇报。

  这个构想中的平台将聚焦熊猫村品牌共建与联合营销、产品整合与渠道共享、农文旅融合发展与流量聚合三大核心功能,为熊猫村CEO们提供全方位赋能。

  三天工作坊结束后,熊猫村CEO们的试验才刚刚开始。

  据成都市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透露,到2026年3月,他们将协助熊猫村CEO,推动至少3个创业项目落地;5月,将协助营造1个民俗文化体验示范村,开发10余款熊猫村生态或文创产品,收益反哺熊猫森林保护。

  “我们培育的不只是17位CEO,是17个熊猫村的‘火种’——当这些火种连起来,就能照亮保护与发展协同的路。”熊猫村CEO计划发起人说。

  这些带头人虽面临资金、技术难题,但已找到方向:保护不是“牺牲”,发展不是“破坏”。17个熊猫村的资源、文化与智慧联结起来,就能走出“人与自然共生”的乡村振兴路。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