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7日电 (苗志勇 闫军 马俊)好的营商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近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广元行采风团走进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车间、访社区、看变化,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将宏观政策转化为“身边服务”,将服务重心下沉至基层“神经末梢”,引导街道、社区精准“点穴”、靶向发力,激活区域发展“微循环”。
据介绍,前三季度,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7个、新开工市重点项目35个、竣工投产项目36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85.1亿元、同比增长10.6%……
袁家坝街道:聚焦主导产业 构建“机制硬核”的专业服务体系
袁家坝街道作为铝产业园区的核心承载地,将服务园区、助推产业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战场”。街道坚持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打出“前端共商、后端共撑、全员共振”组合拳,形成服务闭环。
前端搭建“园区问事”平台,由街道牵头,定期组织区级相关部门与铝产业链上的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现场解决问题,变“企业多头跑”为“部门协同办”。
后端承接铝产业专班,依托近距离优势,为企业在全链条环节提供“专家级”战略支撑。
全员建立“三联三必须”硬核机制,将联挂项目、企业、安全环保的责任压实到每名干部,要求“每周走访、重大参与、困难解决”,用制度倒逼干部从“办公室”走向“车间里”。
下西坝街道:挖掘地域文化 打造“IP引领”的宜商宜居环境
20世纪90年代,广元铁路客运站搬离下西坝。面对人气流失、设施老化等困境,下西坝街道提出:厘清街巷空间,唤醒老城记忆,重塑烟火下西。
以文化为魂,街道深度挖掘宝成铁路和“铁半城”的历史底蕴,通过绘画、浮雕、老物件陈列等方式,打造出“南站记忆”这一现象级文化IP。
以功能为本,同步植入咖啡馆、文创店、社区食堂等新业态。
以运营为钥,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引入专业化物业管理,搭建“党组织+物业+业委会+网格员”共治平台。
铁路社区从“老破旧”变为网红“打卡地”,片区房屋出租率提升60%,商业配套增长62%,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流量”变成“留量”,提供了“下西样本”。
石龙街道:深化党建引领 探索“清廉护航”的基层服务路径
石龙街道围绕食品饮料产业,将营商环境与基层服务、建设清廉园区深度融合。
创新“园区议事”机制,把服务窗口搬到项目一线。街道领导班子带队,变“坐等企业上门”为“主动敲开厂门”,针对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现场“会诊”、一线“督办”、源头“协调”,平均用时缩短30%。
打造“清廉护航”品牌,让亲清关系成为发展常态。将廉政建设贯穿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设“廉政服务岗”,用“嵌入式”监督倒逼作风转变。
践行“党群同心”理念,把荒山坡地上的泥泞小道建成“守望之路”。白龙社区党员干部带头垫资让地,挨家挨户做通群众工作,将其修建成集园区交通、产业观光、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守望路”,并以此盘活撂荒地发展林下经济。
盘龙镇:深化“镇园一体” 打造“全链条”的保姆式服务
盘龙镇坐拥秦巴生物医药园、盘龙空港产业园、广元铁路港三大产业园区。面对项目多、需求杂等实际,盘龙镇倾力打造“镇周到”服务品牌,全力为项目提供“全链条”保姆式服务。
项目落地,镇干部当“代办员”。征拆中,组建“突击专班”,“一对一”进村入户算明账、讲透理。手续办理过程中,干部“驻扎”园区,为企业提供“全程包办”服务,备案、环评等手续由干部“代跑”。
企业运营,镇政府当“后勤部”。梳理6个安置点的闲置农房,将其变为企业“拎包入住”的职工宿舍,为近千名职工解决住宿;镇机关食堂对企业高管开放,并协调定制公交“上下班专线”。
镇园共兴,村集体当“服务商”。成立1个镇级、13个村级劳务合作社,每年为园区输送劳动力上千人次。建立村企供销关系,每年实现蔬菜、水果进园销售近10万斤,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破千万元。
“基层的生动实践,绘就了营商环境的最优底色。”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斌表示,下一步将深挖基层智慧,形成更多“微循环”模式,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