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8日电 (李同周)金秋时节,西充大地浸染在橘红橙黄的丰收色谱里,处处跃动着有机产业的蓬勃生机。天马山柑橘产业园内,“橙小弟”IP指示牌随风轻晃,游客扫码便能追踪果树的生长轨迹;占山乡氧森谷红薯基地,“薯大哥”经过加工,正通过电商发往全国……
从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有机产地,到如今“声名远播销全国”的产业标杆,西充县以“桃子姐、薯大哥、橙小弟、辣妹子”四大IP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品质筑基、品牌赋能、产业融合”的新路。
“以前种的有机蔬菜明明更清甜,却只能卖普通价钱,一斤赚不到两毛钱。”种植大户谭松的感慨,道出了西充有机农业曾经面临的困境。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西充虽已建成120个有机生产基地、28万亩种植规模,却长期受困于“有产品无品牌、有品质无名价”的发展瓶颈。
转机来自于一个创新思路——让农产品“会说话”。西充县有机农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志川表示,“我们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有机的价值生动地呈现出来。”于是,四个充满乡土气息的IP形象应运而生:甜美的“桃子姐”、憨厚的“薯大哥”、灵动的“橙小弟”、火辣的“辣妹子”。这些拟人化形象瞬间拉近了农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为西充有机产业注入了鲜活生命力。
品牌要立得住,品质是关键。西充为这些IP形象设立了“三重准入、全程监管”的严格标准。在天马山柑橘园,每棵果树都有专属的“健康档案”,生长全过程透明可溯。西充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主任何莉萍介绍,“全县有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保持在99.6%以上,这就是我们品牌的底气。”《西充有机黄心苕标准》的发布,更是填补了国内有机薯类全链条标准的空白。
在这场品牌革命中,西充农产品实现了精彩的价值蜕变。“薯大哥”上演“七十二变”,从有机薯酥到有机薯粉,连薯渣都变身为饲料;“橙小弟”的果园四季有景,农旅融合相得益彰;“辣妹子”化身多种调味品,征服着全国各地食客的味蕾;“桃子姐”则以其春花夏果的迷人风采,书写着从枝头到舌尖的醉人篇章。
在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内,17家企业各展所长,年加工农产品3.5万吨,产值突破30亿元。其中,“品诚”柑橘通过冷链技术创新,保质期延长3个月,荣获2024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盛祥玫瑰公司开发出4大系列20多个品种,成为国内唯一同时获得中、欧、日、美四方认证的玫瑰制品企业。
西充创新构建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双轮驱动模式。以“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形成了涵盖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四川省著名商标、85个有机品牌的“1+N”品牌集群。这套品牌体系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更助力企业走向世界。盛祥玫瑰公司副总经理任春林说:“从卖原料到卖品牌,产品附加值翻了好几倍。”该公司产品已远销23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
在营销创新方面,西充玩出了新花样。线上与京东、东方甄选等平台深度合作,“老疯杨”直播基地今年上半年销售额突破6100万元;线下通过12家旗舰店、600多个超市专柜织就全国销售网络,4800亩农业订单实现“以销定产”的精准营销。
品牌价值的提升最终惠及广大农户。全县3.2万“新农人”通过有机产业链实现就业增收,“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的模式让传统农民搭上了现代化发展的快车。西充有机产业综合产值从2019年的不足20亿元跃升至2025年的40亿元,58家有机农业企业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从“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到“亚洲全域有机发展杰出奖”,再到入选“全球有机农业十大典型案例”,西充用实力书写了农业品牌化的精彩篇章。望着连绵的有机基地,陈志川信心满满:“西充的实践充分证明,有机农业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我们将继续以品牌为魂,让更多西充有机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