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成都社会组织“穿针引线” 助力产业园区“立园满园”
2025年11月13日 10:3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3日电 去年10月24日,成都市进一步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提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加快把园区建设成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一年来,成都推动社会组织深度融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以及“立园满园”,在产业园区内奏响了一曲政府引导、社会协同、企业受益的高质量发展“协奏曲”。截至2025年10月底,市本级22家社会组织引育链主企业25家,引进和投资项目资金达4.8亿元,新增会员企业243家,推动采购签约金额超10.4亿元,搭建产业对接平台26个,促成跨区域合作68项。如今,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个个生动场景,彰显着社会组织在赋能产业升级中的蓬勃活力。

  “社会组织不是旁观者,而是‘立园满园’的共建者、协同者、服务者。”2025年3月20日,在“拼经济搞建设”成渝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活动现场,成都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

  成都市民政局发布《2025年成都市社会组织助力产业园区“立园满园”专项行动方案》,标志着社会组织服务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落地。据了解,该方案明确提出产业协同平台共建、营商服务提质、产业园区品牌赋能、产业链提能级服务、银发产业园区创新服务“五大协同行动”,从政策上聚焦产业园区发展痛点,引导社会组织在政策传导、资源对接、品牌塑造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与此同时,成都市民政局持续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清理专项行动,通过减免、降低、规范收费及争取帮扶政策,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

  “现在协会主动降费,还帮我们对接政策资源,真正感受到了‘娘家人’的温度。”成都某制造类企业负责人如是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成都市民政局已扶持90个社会组织项目,配套资金1600万元,减轻企业负担超4000万元,惠及企业7625家。一场由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的产业变革,正在成都大地上澎湃展开。

  “我们不直接做招商,但通过服务增强园区粘性,降低企业流失率,这本身就是对‘满园’的实质支撑。”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秘书长胡胜全强调,该协会严格筛选会员单位,确保每一项服务都具备专业孵化能力。

  事实上,成都市民政局此次五大行动推出的系列政策远不止于“减负”,更在于“赋能”。早在2023年3月,成都市民政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百家社会组织助力产业建圈强链”专项行动,搭建起社会组织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平台,助力成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园满园”不仅是空间集聚,更是生态协同。成都市民政局创新建立“登记管理机关+行业管理部门+社会组织+链主企业”多元协同机制,从供给端系统梳理全市社会组织的行业分布、服务能力与资源禀赋,构建起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链圈”。

  在成都电子科大的产业园内,一场由成都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联盟牵头的“产业链金融对接会”正常态化进行。成都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联盟整合银行、保险、风投等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融资+融智”一体化服务。

  “我们通过社会组织搭建平台,将特色金融要素与服务融入重点产业链,打通产业资本、持牌金融机构、优秀市场化机构及区域优质项目之间资源嵌入与综合服务的瓶颈,实现金融机构、市场化机构与优质项目精准匹配。”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其中,成都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承办“携手长三角共享新机遇”2025“成都?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场景发布会”,现场共发布187条机会信息,涉及金额超2000亿元。

  无独有偶,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成都(高新)新兴产业成果转化基地,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十佳孵化载体,园区在孵企业超40家,成功培育5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助力企业获得超1500万融资,达到数亿元产值。

  从政策设计到机制创新,从平台搭建到生态营造,成都市民政局正以系统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路径,推动社会组织深度融入“立园满园”战略。这不仅是民政职能的拓展,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社会组织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