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5日电 当AI大模型在办公、汽车领域快速落地,家电行业的智能化始终停留在语音控制开关、App远程调节的表层,交互生硬、指令理解精准度低等痛点突出,难以满足用户对“主动服务”“精准响应”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而长虹云帆大模型的出现,正打破这一僵局,让家电真正拥有“智慧大脑”。
长虹启动云帆大模型之初,行业正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用户对家电“主动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大模型在电视领域落地面临安全性、“幻觉”等技术难题,亟需兼顾响应速度与理解精度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核心目标很明确:构建基于大模型的智慧家电AI平台,让家电从‘被动响应指令’升级为‘主动服务管家’。”长虹智慧显示软服中心软件工程师彭一亮表示,这一目标不仅是企业的技术突破,更是推动整个智慧家庭迈入“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一步。
云帆大模型的核心竞争力,藏在“专家模型+通用大模型+交互大模型”的三层融合架构中。“底层通用大模型支撑基础认知能力,中层专家模型聚焦家电垂类场景精准适配,顶层交互大模型优化用户体验,实现‘简单指令快速响应、复杂需求精准处理’的双重优势;同时融合大规模高质量语料训练、自研微调技术及蒸馏算法,让模型既能精准理解需求,又能高效执行任务。”彭一亮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
这一架构融合了多维感知、多重理解、多任务管理、多模态交互、内容联想五大核心能力,可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预判”的跨越。其关键指标“语音交互”实现毫秒级响应简单指令,多轮交互理解准确率达91%,能精准识别模糊指令。
从项目启动到首款AI TV投产,18个月的研发历程布满荆棘。每一个如期上线的功能背后,都是研发团队与时间赛跑、跟难题死磕的“极限挑战”。
2025年初,观影智能体子项目就遭遇“双重考验”:一方面项目周期紧张、工作量繁重,另一方面涉及语音交互、语义理解、声纹识别、媒资检索与推荐、大模型适配等多条复杂技术链路,且项目组此前并无相关经验,难度可想而知。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彭一亮记忆犹新。作为长虹内部从技术新人成长起来的核心骨干,他在项目中牵头组建跨学科攻坚小组,联合语音识别、算法领域专家开展技术调研,将声纹识别准确率从95%提升至99%。他还创新性地设计“分层记忆存储架构”,区分短期热点偏好与长期兴趣标签,使个性化检索推荐准确率提升20%。
技术难题接踵而至:大模型生成数据与媒资库数据存在偏差、语音回复内容与显示信息不同步。为攻克这些问题,团队联合策划、语音组、成绵测试组开展高频跨部门沟通,快速迭代。更棘手的是行业共性难题——推荐效果的评判标准极具主观性,缺乏可量化的对比维度。经过内部反复讨论,确定了“真实数据支撑,自动化+主观评价结合验证”的测试方案。最终测试结果显示,观影智能体效果已持平甚至略超行业头部水平。项目成为行业首家落地声纹+记忆体的个性化推荐的影视智能体。
当云帆大模型走进家庭,家电正发生本质转变。“以前电视是‘你点我播’,现在它能‘懂你所想’。”彭一亮介绍,更暖心的是,长虹熊猫AI TV打造的24小时陪伴治愈系统能够在清晨用天气预报唤醒用户,在工作间隙提醒远眺休息,在夜晚播放助眠音乐并自动关闭灯光,让电视成为家庭生活的情感纽带。
2024年,云帆大模型成为四川首个在国家网信办成功备案的大模型;搭载其技术的“星箔 ART”系列电视荣获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科技创新奖”等权威认可;多轮交互准确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8个百分点,响应速度达到行业最快的毫秒级。
“我们将以云帆大模型为核心,构建‘技术研发-产品落地-生态共建’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中国AI家电技术第一品牌’名片,推动智慧家庭进入‘主动服务+个性化定制’的全新阶段。”谈及未来,长虹智慧显示软服中心研发团队信心满满。随着云帆大模型的持续迭代,越来越多的长虹家电将拥有“懂用户”的能力,智慧家庭的温暖未来正加速到来。(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