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营山:“秸”尽所能 走出变废为宝“逆袭”路
2024年05月20日 19:5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0日电  (彭传桁)近日,2024年全省农作物秸秆高质高效利用工作推进会在营山县召开,来自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农业农村部成都沼科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及全省21个市(州)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人齐聚营山,现场观摩营山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成效。会上宣读了《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3年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营山县榜上有名。

  营山是传统农业大县,耕地面积3.6万公顷,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达40多万吨,可收集利用量近37万吨。近年来,该县依托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着力高质化利用、产业化发展,让农作物秸秆成为新资源、转为新能源、变为新产品、孕育新希望,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新路。2023年,营山县秸秆利用量33.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1.5%。

  肥料化利用 肥地增产省成本

  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是该县粮油生产的主战场,园区覆盖东升、骆市、小桥等地,规划面积13.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4万亩,园区秸秆利用主要方式是机械粉碎还田和智能堆肥。

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机械正将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彭传桁 摄
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机械正将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彭传桁 摄

  当前正是小麦丰收的季节,一台台机械在田间地头来回作业,边采收边粉碎秸秆,再灭茬翻土将秸秆翻压还田,每亩可节省耕作成本60元。

  “去年我们秸秆还田1100多亩,较2022年少施化肥近3吨,增产粮食6.5吨。”位于园区的营山县瑞禾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晓明表示。

  四川瑞和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晚熟柑橘产业园6000多亩,年产量200万公斤。该公司将收集来的各类秸秆粉碎后,同牲畜粪便、菌渣等充分拌合,集中堆沤腐熟发酵,成为果树种植的绿色有机肥料。“我们每年要向社会收集5000吨以上的农作物秸秆,可生产有机肥1.2万吨。”该公司董事长陈力介绍。

  据营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忠介绍,2023年,营山县利用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支持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4个,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和旋耕翻埋还田技术,直接还田3.5万亩,减少使用化肥110吨,节约生产成本约35万元;建立秸秆有机肥加工点2个,堆肥场1处,收集秸秆、果枝和畜禽粪便等堆沤集制生产有机肥1.5万吨,节约生产成本约220万元,带动全年肥料化利用秸秆18.9万吨,还田45万亩。

  饲料化利用 绿色养殖受追捧

  “油菜秸秆每吨300元至400元,小麦秸秆每吨400元至600元。”走进位于营山县东升镇桦树村的福桦农牧专业合作社,能看到大门口正张贴着秸秆收购价目表,表上特别标注“以质论价格,质高价优”。

  据了解,该专合社理事长王华平在河北学到了农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技术,回到家乡后,他自己出机械、种子、肥料,把东升镇桦树村及周边的2000多亩撂荒地耕作出来,种上了玉米、大豆、油菜、小麦等农作物。

  收获的农产品归农民所有,王华平则利用秸秆加工饲料,村民得到粮食、工钱,自己得到秸秆,这种各有所得的模式深受百姓欢迎。“不花一分钱就能收获粮食,而且不用担心秸秆处理,这样的好事我们愿干!”桦树村村民李琼芳说。

  随着销路逐渐打开,王华平除了把自种自收的秸秆做成饲料外,还到周边乡镇回收秸秆,制成青贮、黄贮饲料,远销重庆、陕西等地。“2023年,我们生产秸秆饲料2500吨,增加了产值150余万元。”王华平表示。

  营山县是养殖大县,全县养殖牛羊等总量达35万头。“去年,全县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9.19万吨,但每年全县饲草需求总量达30万吨,还有较大市场缺口。”营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忠介绍,“因此,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有很大提升潜力。”

  营山县促进营山长鑫农牧有限公司、四川犇牛腾飞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营山县天成养牛专业合作社等养殖场与年内种植大户达成协议,以无害化处理后的牛粪换取秸秆,实现了互惠共赢。

  即将建成投产的营山东裕农业机械公司秸秆收储中心,通过烘干加工黄贮饲料,年生产能力1.2万吨,破解了本地秸秆发霉变质等难题。

  原料化利用 小麦秆撬开大市场

  位于营山县小桥镇向阳社区小北街的学超草帽经营店内,小麦秸秆编成的草辫堆码如山,多台草帽机正“哒哒哒”不停运转。一条条草辫经过旋转订线,不到十分钟便加工成了一顶草帽。“再经过热压定型、订扣、印花等工序,就可以打包外销了。”该店老板邹学超说。

  小桥镇盛产小麦,而小麦收割后的秸秆是编织草辫的最好原料,手脚利索的工人每天在家就可以编织3条20米长的草辫,交给加工大户后换取现钱补贴家用。“利用小麦秸秆编织草辫,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秸秆的回收利用,增加了农作物的附加值,减少了秸秆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营山县小桥镇党委书记吴利民说。

  经过多年发展,“小桥草帽”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知名品牌,连接千家万户的无烟工厂。目前,该镇常年有5000名左右的农民业余从事草编,有近50家草帽加工专业户、10个专业收购企业,年产成品草帽30万顶,产品销往陕西、河南、泰国等国内外市场。小麦秸秆的原料化利用,不仅减少了秸秆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而且实现了农户、专业户、商户三方受益。

2024年全省农作物秸秆高质高效利用工作推进会上,与会人员现场观摩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加工。彭传桁 摄
2024年全省农作物秸秆高质高效利用工作推进会上,与会人员现场观摩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加工。彭传桁 摄

  能源化利用 燃烧发电物尽其用

  每到夏收、秋收时节,营山县城周边的秸秆临时收储点便显得格外忙碌,一车车病虫秸秆、霉变秸秆、尾料秸秆源源不断被送进了营山县三峰环保科技能源公司的炉前料仓。

  在这里,秸秆通过城乡生活垃圾、工农业废弃物一道被投入焚烧炉中进行燃烧,燃烧释放的高温烟气进入余热锅炉,通过热交换形成蒸汽,蒸汽进入发电机组产生电能,再经输电网络进入国家电网,完成了自己的发电之旅。该公司总经理孙勇介绍,“去年我们共收集秸秆3000余吨,减少1500吨标准煤排放,新增发电150万千瓦时,年增加产值60余万元。”

  针对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影响县域空气质量和县城一环路行车安全,2023年,营山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南充市营山生态环境局、营山县综合执法局,与营山县三峰环保科技能源公司多次会商,探索出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新途径。三峰环保科技能源公司通过技术更新,将作物秸秆混合到城乡生活垃圾、工农业废弃物一并焚烧,增加燃烧质,提高发电量。营山县农业农村局、营山生态环境局则通过补助资金的方式,鼓励建立临时收储点,用于秸秆运输和其他支出。这样一来,不仅解决棘手难题,还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秸秆全产业链综合利用途径,推进秸秆高质高效综合利用,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田、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出营山贡献。”营山县委副书记杨佳在会上交流发言时表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