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什邡师古镇:聚焦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安好
2024年06月03日 14:5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3日电 (鲜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是摆在社区发展面前的重大议题。近年来,为争创省级城乡融合示范镇和县域经济副中心,什邡市师古镇坚持以人为本,聚焦“一老一小”这一民生大事,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依托师古华庭建设的邻里家、儿童乐园、怡养乐园等功能空间和便民设施,为老人、孩子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综合性服务,助力老人养老无忧,助力儿童成长无虑。

师古镇为儿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 什邡市师古镇供图
师古镇为儿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 什邡市师古镇供图

  家社联动,儿童服务从有到优

  在师古华庭小区,居民吕峰闲庭信步走进邻里家,开放式的展架上,一幅水彩画色彩绚烂,一旁是各式各样的手工制品,有团扇、摆件、手提包、黏土花朵……悬挂起的龙年小灯笼随风飘扬。桌上摆放的则是各式各样的玩具和教学用具,以及各种动手操作的益智器材。

  “找到了!”吕叔将手机镜头对准了其中的一个黏土作品,仔细调整角度和景深后拍下了一张照片,发到了家族群里,并附言:“都来看看,乖孙女的新作品!”

  据介绍,师古镇运用社区、小组、个案三大工作方法,依托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区空间+专业力量+志愿服务”模式,解决青少年儿童假期托管、心理辅导及社会教育问题,搭建社区儿童服务平台,保障儿童基本权利,增强亲职功能,改善家庭功能,助力儿童身心发展。

  目前,师古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依托师古华庭,长期为儿童、青少年开展公益课堂、体育锻炼、课业辅导、暑期托管、亲子阅读、亲子手工坊等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此外,该镇还开展了农耕体验、亲子研学、体育比赛、烹饪课堂等特色活动。

  “一到放寒暑假,带孩子成了我家最头疼的难题。爷爷奶奶根本没法辅导她的学习,她成天看电视,等着晚上我们回家。后来知道有暑期公益课堂,社工可以帮忙辅导,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和锻炼,解决了孩子暑期看护难问题。”师古镇居民张女士说。

  据了解,开展寒暑假期的公益课堂,从“美育、德育、体育”入手,一举为社区及周边居民解决了青少年儿童假期照顾难、教育难、社交难的问题。在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还培养了日常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丰富孩子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亲职教育,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帮助父母、爷爷奶奶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他们的孩子,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亲密关系。家社联动,为孩子们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师古镇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 什邡市师古镇供图
师古镇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 什邡市师古镇供图

  软硬结合,长者服务从量到质

  “作为老年人,我们最担心生病、失能、失智,给儿女添麻烦。”今年70来岁的郑先生,在跟好友的谈话中说出了他的担忧,这也是许多高龄老人的心声。

  事实上,为解决老人的照护问题,师古镇与师古华庭联动合作,在软件和硬件上都作出了诸多努力。基于长者“就近养老”“离家不离社区”的朴素愿景,师古镇最大化利用资源,联合师古华庭,整合各类养老资源,建立“居家-社区-机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内的怡养乐园功能丰富、设施齐全,配备专业康养护理员,可为老人提供理发、按摩、认知训练、短期托养、功能训练、健康检查、自助就餐、辅具租赁等服务;服务搭载智能设备,通过电话、APP等方式,老人和家属可以自主下单,方便快捷。比如当老人术后出院,子女因工作无时间照顾,就可以把老人送到怡养乐园日间托养或短期托养。护理员可以提供涵盖日常起居生活照护、饮食管理、用药提醒、翻身按摩、康复锻炼、陪伴就医等服务,满足老人个性化服务需求,确保老人在恢复期间得到专业、周到的照料护理。

  在软件方面,则更多体现了智慧养老。“手机上就能下单,洗头理发、康复训练、测血压……预约好时间护理员就上门来了。”郑先生在体验过一次小程序点单后,赞不绝口,“遇上头疼脑热,护理员还能陪我上医院,你说哪里用得上孩子们专门跑一趟回家。”

  养老托育在社区“一体化”呈现,既是对现有空间的充分利用,也是通过嵌入服务补足社区功能,丰富居民生活,建设“全龄友好”社区的鲜活体现。利用社区的配套空间、公共活动场所、专业服务力量,盘活闲置资源,让各类便利普惠的服务设施有机嵌入社区,并以“社工+康养+物业”为抓手,合理补缺,建立为民、便民、惠民的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让幼有所托、老有所养,让居民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打通了社区服务的“最后一百米”。(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