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宜宾举行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主题采访活动
2024年08月20日 09:1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9日电 (吴平华 陈忆)19日,“新质动力创绿未来”——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主题采访活动在四川宜宾举行。多家中、省、市及当地媒体,深入东部产业园能源港、四川时代等点位,详细了解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盛况,记录和展现宜宾“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的风采。

正在接受媒体采访。宜宾市委宣传部 供图
正在接受媒体采访。宜宾市委宣传部 供图

  据了解,近年来,宜宾市抢抓国家“双碳”战略,追“新”逐“绿”,迅速形成以三江新区为核心,县(区)为支撑的“1+N”产业布局,动力电池规划产能300GWH,建成产能180GWH,产值从2020年不足20亿元蝶变至2023年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四川时代“链主”企业,宜宾初步构建起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推动产业创新的同时,剑指“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三江新区车路协同云控平台。陈忆 摄
三江新区车路协同云控平台。陈忆 摄

  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能源港一角在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能源港,蓝天白云下,数十辆新能源汽车在大型停车场整齐排列充电。“充电接口多、电压稳定、充电快,我们基本上天天都在充。”驾驶员杨先生说。东部产业园能源港是全国首座花园式能源港,集光伏发电、储能应用、充换电、低碳交通管理于一体,建设有1座大型停车场,199个停车位,配建131个充电接口、2座重卡换电站、1座1000度电的储能设备、1套V2G充放电系统等,全方位展示了“电动宜宾”低碳应用成果。

  据三江集团宜行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张伟介绍,东部能源港项目通过光伏储能充电、雨水循环系统、雨水生态花园、被动式节能建筑及可再生材料应用等方式贯彻全域清洁能源的规划理念,可满足每日1000车次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120辆电动重卡车次的换电需求,年充换电量将最高可达2500万度,预计年实现碳减排约2.5万吨,有力助推“电动宜宾”工程和全国重卡换电示范城市建设,助力宜宾早日建成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

  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宜宾三江新区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已累计建成充电接口2400个,成功布局了10座光储充一体化的智能充电站。“三江新区充电桩随处可见,除了大型充电站,就连小区、公园、各类停车场也都配备了充电桩。电动车的使用成本低,充电时间也不长,出行更便捷、更经济了。”市民张阳杰说。此外,为了迎接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三江新区第一个V2G(全称为Vehicle-to-Grid车辆到电网)充放电示范点也在紧锣密鼓进行调试,它不仅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还能承载电动汽车的反向放电,让电动汽车成为“大型蓄电池”。

  在位于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宜宾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厂房内,机械设备来回运作、工人们认真仔细作业,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场景。

  宜宾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厂房作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企业之一,宜宾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锂动力电池结构件、电池包结构件等产品。企业2023年度研发费用总投入近1.5亿元,被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一期产销率基本达到100%;二期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建设进度已超过50%,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预计明年6月份可部分投产。”宜宾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外联经理代艳介绍,企业落户宜宾以来,最真切的感受就是优良的营商环境,包括从产业配套到生产要素保障等,这让企业得以健康发展,满怀信心。

  目前,四川时代一、二、三、五、六期、七期(即时代长安)、时代吉利共7个工厂已建成投运。在宜宾,四川时代工厂作为行业全球首家零碳工厂及仅有的第2座灯塔工厂,引领电池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四川时代1至10期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将成为世界级的锂电池制造基地。协同并进启航未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精神,宜宾围绕四川时代“链主”企业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构建更为完善的动力电池全产业生态链,打造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力争2024年实现营收1300亿元,到2027年实现营收3000亿元。

  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集聚发展宜宾紧扣“链主+配套+应用”发展思路,围绕“时代系”引进了集“上游原材料—到电芯—新能源汽车—到回收利用”的绿色循环全产业链项目,既增强了产业的协同发展效应、降低了生产运输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投资60亿元、规划产能25GWH的四川时代八期项目将于近期破土动工,为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悉,宜宾将抓好创新引领,秉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理念,借助院士、专家力量,攻克发展瓶颈、抢占发展风口,积极布局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新路线,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抓好产业链深化行动,加快新型储能、电动船舶、电动工具等企业的招引培育,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巩固动力电池产业生态,与省内14个产业关联市(州)健全协同推进机制,促进产业链内消纳循环、化点成珠、串珠成链、集链成群,助力全省打造万亿级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