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泸州江阳:笔墨丹青绘江阳 非遗传承谱新篇
2025年04月27日 11:0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7日电 (张红)日前,“笔墨丹青绘江阳非遗传承谱新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诗书画作品展在“老泸州•大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启幕。这场融合传统非遗与现代艺术的视觉盛宴,不仅展现了江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创新形式让千年文脉焕发时代光彩。

展览现场。江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笔墨传情,百幅佳作跨越千年对话

  步入会津民居展区,墨香扑面而来,100余幅诗书画作品或工笔细描,或写意挥洒,80多位艺术家以笔墨为媒,将江阳非遗元素融入艺术创作,在古色古香的空间中徐徐展开,呈现出一幅立体的江阳文化长卷。

  一幅名为《家乡情》的绘画作品前围满了观众。画中美景如诗如画,江阳特色元素跃然纸上。“能看得出作者是想通过画笔,让更多人了解江阳独特的风景和文化魅力。”参观者一边欣赏一边赞叹。不远处,《永遇乐·丹林梨花》以苍劲有力的笔法,将江阳梨花美景融入诗词创作,字里行间仿佛飘散着淡淡梨花香。

  “这些作品既有传统的筋骨,又有时代的温度;既有对传统的致敬,又有现代的创新表达,充分展现了江阳的非遗之美、文化之美、发展之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欧俊楷表示。

  展览现场,参观者或凝神欣赏,或拍照留念,在艺术氛围中感受着江阳文化的独特魅力。参展作者纷纷表示:“这次创作让我深刻体会到,非遗是一种需要当代诠释的文化基因。”

  匠心体验,动静相宜激活非遗基因

  在火星洞民居展区,动态体验区的人气格外高涨。油纸伞制作台前,游客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毕六福的指导下尝试穿线、糊纸;中医展示区,省级传承人王树臣正在演示传统针灸技法,引来阵阵惊叹;虞山派古琴的悠扬旋律回荡在展馆,为参观者营造出沉浸式的文化氛围。

  “这种活态展示让非遗真正‘活’了起来。”参观者张女士感叹,看着传承人的手艺,再欣赏艺术家们的创作,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立体了。

  静态展陈区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系统呈现了赖高淮系列酒、豆痴酱油、蓝田花船、分水岭火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脉络和发展历程。

  外围的非遗集市更是热闹非凡。泸州白糕、老卤匠肖鸭子、周记麻辣鸡的醇厚香味吸引食客排起长队;精巧的邓氏干桂圆、泸州猪儿粑等成为抢手的伴手礼。

  “我们希望通过‘可看、可玩、可尝’的多元体验,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李萧麟介绍,这种沉浸式的非遗展示,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活力。

  文脉传承,古今交融书写时代新篇

  江阳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长江和沱江在这里交汇,浓香型白酒在这里发源,“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在这里传承,长江文化、白酒文化在这里发展壮大。千年光阴,沉淀孕育了2项国家级、9项省级、26项市级、15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江阳人民的精神血脉,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密码。

  近年来,江阳区深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深度挖掘非遗内涵、讲好非遗故事,以“非遗+”焕新释放文旅消费活力,打造了“老泸州·大河街”“钟鼓楼·江阳里”等文旅消费新场景。

  “这次活动是我们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的一次实践。”李萧麟透露,江阳区正构建“非遗进校园、技艺传帮带、产业促发展”的立体传承体系,让文化遗产守得住、传下去、活起来,成为幸福江阳建设的文化引擎。

  本次展览活动持续至5月5日,将成为五一假期文化打卡的热门选择。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江阳正以笔墨丹青续写非遗传承的时代华章。(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