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txsc > 中新网四川

泸县“5+”模式抓实城市民族工作
2025年03月21日 10: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1日电 (邹立洋)近年来,泸县创新开展城市民族工作“5+”模式,扎实推进城市民族工作走深走实,取得显著成效。

  党建+治理,筑牢民族工作“桥头堡”。依托各级党委、党组织,将民族工作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与依法治县大局,党员干部担当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困难群众“服务员”,建立重点社区民族工作小组,积极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各族群众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疏通民族事务治理“脉络”,确保党的民族政策落地生根开花,让民族团结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统战+机制,架起民族交往“连心桥”。统战、民宗部门积极作为,搭建起宽广的民族工作交流平台。深挖泸县“千年龙城”特色,举办“二月二龙抬头”、农民大舞台、正月十五耍龙灯等民族、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为各民族同胞牵线搭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交融。建立统战、宣传、民政、公安、民宗等多部门联动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信息共享、问题共商、协同处置的高效工作闭环,在各民族同胞创业就业扶持、子女就学等方面,建立了顺畅的运转保障机制,拉近各族群众距离。

  街道+创建,打造民族交融“样板间”。深耕互嵌式社区建设,街道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主阵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抓手。泸县玉蟾街道立足区域特色,挖掘县城区域多民族互嵌式生活、发展内涵,打造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单位6个。在清溪社区开展城市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通过基地+站点+服务队+活动,把民族工作搬到公园、小区、舞台等,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

  社区+服务,编织民族交流“暖心网”。抓实社区这一服务各民族群众的前沿哨所,以全方位服务传递温暖。县内各社区专设“民族服务窗口”,提供个性化引导,一站式办理居住证、社保、医保等业务,在全面、细致的便民服务中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精准掌握各民族困难群众情况,关注各民族困难家庭生产生活状况,建立工作档案,定期上门走访慰问,促进民族团结。建好民族文化活动室、阅览室,为社区各族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用贴心关怀让各民族同胞安身、安心、安业,融入社区大家庭。

  学校+活动,培育民族团结“新苗芽”。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活动。课堂上,生动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体育节,蓬勃开展多彩活动,举办各民族特色运动会,学生身着绚丽各民族服饰走秀,领略服饰背后的文化寓意;举办书法展,从中华文字的内涵中,领略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精神。开展“我在涉藏地区有朋友”活动,泸县学生与乡城县通过书信,一对一结交朋友,厚植友谊之树。孩子们从小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成长为维护民族团结的栋梁之材,为泸县民族和谐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