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四川深度推进新时代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月07日 14:0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7日电 (记者 岳依桐)文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四川,是中国西南的文博高地。三星堆遗址、皮洛遗址、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等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重要考古成果不断涌现;409座博物馆助文化春风吹进千家万户,“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等特色展览推动文化传承、传播……

  近年来,四川加强顶层设计和高位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在深挖古蜀文明遗珍的同时,发力巴蜀文化传承,交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答卷。

 (江口遗址文物出水现场)
(江口遗址文物出水现场)

  探秘历史重要考古成果不断涌现

  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新一轮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转入实验室清理阶段,广袤高原上,罕见的超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皮洛遗址的考古研究正有序进行;位于眉山市彭山区的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现场,考古工作者仍孜孜不倦地探寻张献忠“江口沉银”的谜底。

  四川共有地下文物34200处,包括古遗址3652处、古墓葬30548处。庞大数据背后,如何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探秘历史,以科技创新赋能发掘工作?探索过程中,重要考古成果也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四川共有14个考古项目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已出土文物17000余件,器类器形丰富多样,其中许多文物为国内首次发现,频频“出圈”引发“考古热”,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四川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新发现200余处旧石器遗址点,填补了多项四川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区域空白。其中,皮洛遗址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发现距今20万年至5万年的多个人类活动面、用火遗迹,出土和采集各类石制品15000余件,反映了早期人类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出土目前全世界海拔最高、东亚地区最典型的手斧等阿舍利文化遗存,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莫维斯线”论战画上休止符,对认识亚欧大陆东西侧远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经过连续五期考古发掘,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出水各类珍贵文物72000余件,“西王赏功”金币、“蜀世子宝”金印、“荣世子宝”金印等文物惊艳现世,实证江口之战的发生地或临近发生地,对研究明代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明末清初历史提供宝贵材料。该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实际上,上述重要发现只是近年来四川文物考古工作成效的缩影。四川通过实施六江流域、川西高原、成都平原等区域性考古调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蜀道等文化线路综合调查,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各时期重要遗存专项调查,极大丰富了考古资源。

  近年来,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宝墩遗址、盐源老龙头遗址等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层出不穷,有效推进中华文明探源,为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辟新篇章。

  (三苏祠)
(三苏祠)

  传承文化三苏文韵飘香巴蜀

  自去年11月开展以来,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人气居高不下。苏轼真迹《潇湘竹石图》《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阳羡帖》等罕见展品吸引民众久久驻足。

  苏轼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他的精神、处世态度、人生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苏轼主题展,该展览展出了来自39家博物馆的274件珍品,是传承弘扬“三苏”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

  在苏轼的家乡——四川眉山,占地106亩、收藏文物和文献资料1万余件的三苏祠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博物馆。

  长期以来,四川省大力保护、传承、弘扬“三苏”文化,全面保护利用“三苏”文物遗址、遗迹,深入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不断加强“三苏”文化对外传播,充分发挥三苏祠宣传教育功能,助“三苏”文韵香飘巴蜀。

  其中,为实现“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川推进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中心建设,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东坡书院,并加强与高等院校、苏学专家、苏氏后裔等方面沟通协作,深入挖掘“三苏”民本、美学、爱国、廉政等思想。

  未来,四川将继续打造“三苏”文化 IP,加强品牌培育宣传,创新文化出海方式,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推动“三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多方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三星堆出土的铜神坛)
(三星堆出土的铜神坛)

  创新发展探索文博事业新方向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在政策支持逐步加强的基础上,纵观四川文博事业发展进程,创新二字贯穿始终。

  以本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为例,四川协调39家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形成考古、保护与研究联合团队,建设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形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

  这种创造性、创新性采用田野考古与实验室考古相结合、精准发掘和科学保护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的保护有机融合,在极大提升考古工作质量与水平的同时,也为中国考古工作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目前,四川已在旧石器、新石器、巴文化遗址等考古项目中逐步推动多学科协同和综合研究,多单位多学科聚力,科技优势在考古领域发挥成果初显,发掘研究全过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四川依托409座博物馆以及各类文物遗址遗迹等,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新时代文化大省优势,增强民众文化自信。

  为充分彰显文物时代价值,让文物“活起来”,四川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三国蜀汉文化研究传承工程、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等有序实施;建设一批以文物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文物教育功能。

  三星堆博物馆频频爆满、三苏祠博物馆深入挖掘阐释“三苏”文化……经过数字化赋能,四川文物资源早已不再“藏于深闺无人识”,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向世界传递坚定的文化自信。

  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博展示、文化传承……四川正用心、用情、用力探索新时代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一颗颗历史文化明珠闪耀,汇聚成浩渺星海。(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