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四川日报

成都文化新地标 川剧“戏窝子”变脸归来
2023年08月24日 09:36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成都市春熙路附近的一座红色建筑,越来越吸引路人注意,开放式广场上摆放着鲜花和绿植,还点缀着川剧脸谱石头……戏迷们曾经熟悉的成都川剧“戏窝子”——悦来茶园、锦江剧场,历时3年,焕新变脸归来。

  8月23日,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经理、成都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赵道俊向记者透露:“所有设计效果已经呈现,目前已进入开演前准备阶段,相信很快就会与大家见面。”记者还邀请到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王超,中建西南院设计二院总建筑师、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总设计师郭颖,一道探访这座总面积为20500平方米的成都文化新地标,提前做好“打卡攻略”。

  A

  “戏窝子”改扩建形成“双剧场”格局

  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后

  建筑总面积为20500平方米,悦来茶园从锦江剧场西侧搬往东侧同时增建一个小剧场,与悦来茶园分别位于锦江剧场东西两侧小剧场约有360个座位,和大剧场锦江剧场形成差别化定位

  更亲民的建筑设计

  配套的广场设计为开放式花园,形成一个免费休闲空间开放广场和剧场二楼的露天打卡区,加上金属帷幔,形成一个巨大的“露天剧场”,演出不再局限于室内剧场下方设置了三层停车场

  B

  外观更“出片”有成都特色也有川剧韵味

  红色外墙与灰色的飞檐式起翘建筑屋顶呼应

  将官式建筑线条的端正雅致与川西民居中青瓦的自在灵动融合 建筑的飞檐等外形,灵感来自于川剧中的盔帽、斗篷等

  红色外立面由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铝合金“格子”构成

  金属帷幕由33条20米长重200公斤的纱幔构成

  中国红的饱和度和亮度都调得相对高些,彰显川人热情麻辣的性格

  C

  内在更“年轻”提升了舒适感与体验感

  大剧场提档升级

  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变脸后原锦江剧场已变大剧场有600个翻新的红黑色座位剧场两侧设置了升降舞台进行了全方位的现代化升级改造全新的空调系统大幅提升了舒适感现有舞台设备与现代科技结合包括一些游戏联动能满足多样化的表演需求内部设计富有传统戏曲韵味

  悦来茶园变古朴剧场

  保留了此前悦来茶园经典的“万年台”古朴布局

  约有300个座位去掉了以前传统戏台的四根柱子

  演员和观众视野都更加开阔

  将常态化上演川剧折子戏和实验小剧场剧目

  票价30元至50元在这里可以感受“川茶川戏”

  可以点咖啡、买文创一杯茶水的价格在25元左右

  堂厢的观众可喝茶品戏每把木椅都配上软靠便于观众长时间观演楼厢的观众透过二楼的玻璃

  围绕戏台就座远眺沉浸式感受茶戏烟火气

  D

  “耍法”会更多将成新晋潮流打卡地

  带来更多元的文化消费方式和艺术体验

  剧场不局限在室内游客能在外部看到露天川剧路演也能走进川剧博物馆看珍贵文物与光影资料这里有正宗的川剧艺术表演更有以川剧为主题的咖啡馆、酒吧、文创店、时尚音乐、剧本杀、非遗体验与动漫主题聚会

  除了川剧这里将承载大多数演出形式

  将邀请京剧、昆曲等戏曲界的名家名戏

  表演经典好戏和新晋剧目

  以川剧为媒做“城市文化连接体”为川剧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一天最多能排5场戏预计引入50部左右好戏

  与四川观众四季相伴有望9月中下旬试运行

  川剧“戏窝子”

  “悦来,近者悦,远者来”。始建于清末的悦来茶园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代川剧史上最重要的演出团体“三庆会”(后发展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曾在此萌芽,1954年至2019年,悦来茶园历经多次修缮,一旁还扩建了锦江剧场和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几乎每一代著名的川剧艺术家、不少梅花奖获得者、民间戏曲艺人都曾在此演出,被西南地区票友们亲切地称为“戏窝子”。

  外立面“暗藏机关”

  每个红色格子阴影处

  有一个小灯泡这些小灯泡共有数百个

  到了晚上这些小灯泡的光芒

  汇聚成许多抽象动态的图案投射在金属幕布上既有成都特色又有川剧韵味

  □龙奕彤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