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6日电 天府文化云讲堂26日走进武侯祠三义庙,特邀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邦本,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院长、教授蔡东洲,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勇先,“重走”千年蜀道。
彭邦本以考古发现中子铺遗址和历史文献《尚书·虞夏书·禹贡篇》为例,把蜀道的起源时间推定为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子铺遗址位于广元市,嘉陵江上游河岸,地处古蜀道网络中最重要的一条支线——金牛道之上。这个遗址中发现了非常有特色的陕西前仰韶时期的文化遗物,这种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器物,只能是人群的流动和迁徙带来的。据此可以推测,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来自陕西的“移民”行走在这条道路上,把他们的工艺、审美甚至宗教信仰带入蜀地。
作为国内国际枢纽性质的交通网络,蜀道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巴蜀地区丰饶的物产通过发达的蜀道交通网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为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历史上的成都还是一个连接国内国际的交通枢纽和巨大的商品集散地,蜀锦经由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从文化上说,“自古诗人必到蜀,文宗自古出巴蜀”,“三苏”出蜀,陈子昂声动长安,李白三入长安,陆游、杜甫入蜀,众多文人墨客行走在蜀道上,不朽的著作流传至今。
三国历史中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就发生在蜀道米仓道上,蜀汉张飞带兵大败曹魏张郃,稳固蜀汉在益州的统治。蜀汉的兴亡更是与蜀道金牛道紧密相连:历史上曾有“蜀汉兴于昭化,灭于剑门”一说,而昭化、剑门二地都在金牛道之上。
蔡东洲表示,“蜀汉兴于昭化,灭于剑门”之说有一定道理。刘备北上昭化后,以此为根据地挥师南下,才有了益州之地,这是蜀汉兴的开始。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恰恰也是蜀汉灭亡的标识。
自古以来,蜀道把巴蜀与关中、中原以及整个全国联系起来,促进了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繁荣。通过蜀道入蜀的人们,也对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荫庇至今。
彭邦本以李冰、文翁为例,讲述了蜀道对成都的影响。李冰由金牛道入蜀后,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此为核心构建起防洪、灌溉、交通、水运于一体的平原水系。此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奠定了天府之国形成的物质基础。文翁入蜀任郡守后,在李冰基础上继续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更为人称道的是,他在郡这一级开办了公立学校,实行有教无类的招生政策,使得蜀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崇文重教的风气,在文化上甚至能够比肩齐鲁。
以金牛道为代表的蜀道延续到今天,已经不是一条普通的交通道路,还是一条隐含着丰富人文和自然价值的独特道路,是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和人文与自然共生的范本。历史上的成都通过这条道路连通世界,而今天的成都也以此为蓝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对话,通过“三城三都”建设熔铸世界文化名城,走出条条通往世界的新“蜀道”。
据悉,天府文化云讲堂接下来将继续推出成都唐诗文化专场,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与文化“同频”、与时代“共振”,深度挖掘并传播天府文化,为成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历史文化名城贡献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