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7日电 (关岩)17日,天府文化云讲堂在杜甫草堂内再次开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作为主讲嘉宾,以与主持人周东对谈的形式,讲述李白、杜甫、高适等与蜀都的传奇故事,赏析他们在蜀地留下的名诗佳作,共话成都这座诗意之城的独特魅力。
“写《蜀道难》时,李白集中写的是由秦入蜀,从长安到成都这一段蜀道,其中加入了他很多的想象。《蜀道难》是结合了知识性和兴趣性的写作,能成此篇,千古难得。”周啸天说,至此,蜀道之奇险也更为人知晓。一唱三叹间,那些关于蜀道的绮丽想象至今仍在延续。
与李白诗风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作为“入川”代表,杜甫在成都停留了3年零9个月。成都不仅是他的栖身之所,在成都的这一段时光也成就了他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巅峰,众多名篇佳作中关于成都的描写更是金句频出。
杜甫在成都创作的240余首诗作中,最为著名的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杜甫在成都的代表作之一。在那个寒风暴雨的夜晚,联想到天下疾苦,他深深感慨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杜甫长久以来一直都饱含着的民胞物与的情怀。”周啸天强调。
成都缘何会不断出现在唐诗画卷中,又因何成为一座诗意之城?“这离不开蜀地的富庶、雄奇的自然山川、人文的厚重、繁荣的音乐文艺。”周啸天分析说,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稳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同时,诗歌、音乐、舞蹈等有着文化艺术之间的共性,所以“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成都自然能孕育出繁荣的诗词文化,成为培育诗人的摇篮。
而对于普通人如何写好传统诗,周啸天也给出了自己的经验:选题立意应先于平仄韵律。即可以先跟着先人的佳句研习推敲,写作前第一步应清楚主题立意,先选好意向,不必急于考虑诗句的平仄关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