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博物馆探索馆校合作
2024年05月18日 10:4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8日电 “在博物馆里上课,周围是古老的发明和文物,像是和历史对话,这种感觉太神奇了!”这是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一位活动参与者在成都博物馆留言簿上留下的感慨。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成都博物馆馆校合作课程现场。 (成都博物馆 供图)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成都博物馆馆校合作课程现场。 (成都博物馆 供图)

  在博物馆,创新教育方式正悄然生发。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成都博物馆精心策划了系列馆校合作课程,与成都七中育才学校重磅推出“我的课堂在博物馆”系列馆校合作课程,与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联合打造“博物馆里的自然课·来一场环球自然之旅”馆校合作课程,与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民乐团携手推出“锦城丝管乐纷纷”民乐快闪活动。从物理到历史和地理,从美术到语文和生物,跨学科的课程在不同展区进行,博物馆的优质文物资源与多门学科完美结合,学生们得以在真实的文物环境中探索,拥有全新的学习体验。

  此次跨学科课堂中,物理授课是一次富有创意的尝试。课堂以“古音蓉韵”为主题,以“五代伎乐俑”为讲述对象,从“声音”入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以物理学原理探究伎乐演奏的发声原理,并对学生仿制的乐器进行调音。参与的学生们表示在博物馆学习理科的体验十分新奇。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成都博物馆馆校合作课程现场。 (成都博物馆 供图)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成都博物馆馆校合作课程现场。 (成都博物馆 供图)

  这堂物理课为主讲老师胡紫薇带来了教学上的灵感,她说:“博物馆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它们与物理学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

  作为本次馆校综合实践课程的策划人,成都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冉静坦言,“教育一直是博物馆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而加强馆校合作无疑是实现这一职能的有效途径。”

  今年,成都博物馆特别与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建立了联系,共同推出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实地参观展厅、专业讲授、以及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等多个环节。主题课程中,学生们收获颇丰,在美术课以陶俑的形象设计卡通人物形象语,在语文课探索蜀锦、交子、陶俑等文物知识,在历史课了解成都漆器的精湛制作工艺,在地理课围绕都江堰工程,探究成都平原与水的密切关系,以及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据了解,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聚焦于“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其关键词为研究与教育。如何创新转化当下前沿的研究成果,为大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教育资源是博物馆公众服务的使命课题。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成都博物馆馆校合作课程现场。 (成都博物馆 供图)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成都博物馆馆校合作课程现场。 (成都博物馆 供图)

  除了馆校合作系列,成都博物馆还推出了如“神奇的动物在哪里”展厅英文课程、“周末儿童博物馆·成博带你游成都”“博物致知·灯影伴行,皮影戏特别展演”、“和孩子一起爱上博物馆”亲子讲座等,激发儿童对博物馆的兴趣。成都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余靖说:“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们的学术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更多更新鲜的活力。”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发展的基石,是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核心力量。在成都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中,学术研究以公众课堂的方式向大众做出了创新表达。5位学术大咖讲座如一场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将历史的碎片与现代的思考紧密相连,5堂公开课迎来千余线下和百万级线上听众的聆听,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深入理解历史的机会,也为学术界与大众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展现了博物馆在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方面的重要角色。(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