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3日电 (汤雁)13日,第二届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成都市新都区天府家风馆隆重举行。本次盛会由四川省作家协会、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新都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现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文化界嘉宾,以及升庵文化城市联盟成员代表,共同见证9部主奖类作品与10部学生写作奖作品的揭晓。

杨升庵文学奖是由四川省作协、成都市文联、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于2023年共同发起,面向全国及全球华语文坛举办的与时俱进的新兴主流文学奖项。杨升庵文学奖两年一届,评选体裁包括诗歌(含古体诗)、散文、戏剧文学(舞台及影视文学)三大类,新都区为杨升庵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
据了解,第二届杨升庵文学奖自去年12月启动以来,共收到1652部作品参评。经评奖委员会多轮审慎评审,雷平阳的《雪山高速公路》以云南山区公路建设为背景,用细腻笔触记录边疆百姓的生活变迁,斩获散文大奖;胡弦的《猜中一棵树》通过对城市绿化、乡村生态的诗意书写,摘得诗歌大奖;杨椽《梦回东坡》则以古今对话的戏剧形式,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困境,荣获戏剧文学大奖。
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华裔作家虹影凭借《月光武士》入围戏剧文学奖,作品以重庆近代变迁为脉络,展现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结,进一步凸显奖项“立足本土、关注现实”的国际性视野。
据介绍,在获奖作品中,现实题材作品占比超六成,成为本届奖项鲜明特色。如,李晓君《往昔书》记录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的记忆与重构;黄德海《史记今读》以历史视角观照当下人文精神建设。

作为本届文学奖的创新之处是首次设立学生写作奖,涵盖小学、中学、大学三个组别。本次活动中,青少年创作同样聚焦身边现实,如小学组写作奖程宇萌的《说唱俑眼中的新都》以文物视角见证城市发展;中学组吴芷菡的《一株桂花,半城文脉》通过植物意象串联新都民生故事,作品中对家乡变迁、文化保护的思考,呼应着本次评奖“培育现实关怀”的初心。
此外,本届“新都书写奖”空缺,体现出杨升庵文学奖对在地现实题材创作“深度挖掘、真实表达”的严苛标准与品质期待。评委也表示,“期待未来涌现更多兼具文学质感与地域深度的佳作”。据悉,“新都书写奖”将持续设置并邀请全球华语写作者关注新都,创作出更多承载中华文化气息、彰显时代文学气韵的精品力作。
不同于传统颁奖仪式,本次颁奖以四幕舞台剧串联起杨升庵的人生轨迹与精神脉络,成为全场亮点。从《少年风华》开篇中24岁高中状元、胸怀天下的青年才俊到《苦乐相随》篇章里被贬云南、与夫人黄峨依依惜别的深情志士,再到《蜀云滇月》中在边陲编书绘图、促进民族融合的文人典范,最后以《梦归新都》中70余岁仍心念故土的老者形象落幕,演员们用细腻的演绎,将杨升庵“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的人格操守与“文以载道,情以寄乡”的文化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新都区繁江小学学生带来的川剧戏歌《桂湖寄思》,以童声演绎杨升庵诗词,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生。

颁奖仪式上,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南林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昌山教授以《能不忆滇春——杨慎与云南》为题,讲述了杨升庵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贡献,展现了其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文化影响力。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则以《遇见升庵预见升庵文学奖》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从文学传承与时代价值的角度,解读杨升庵精神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颁奖仪式后,“升庵文化城市联盟”传承仪式同步举行,新都区与来自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泸州市叙永县、泸州市江阳区、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等联盟城市代表,在“升庵林”种下桂树苗,寓意“桂香传文脉,树苗寄希望”,象征升庵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生长。
作为杨升庵的故乡,目前,新都区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杨升庵文化资源体系。其中,杨升庵博物馆作为全国收藏杨升庵文物和资料最丰富的地方,珍藏有东汉《石门关》石刻、三国陶三轮车马、唐花鸟纹高足金杯、杨慎行书轴等一大批精品文物。桂湖作为杨升庵曾经读书的地方,被誉为全国五大桂花观赏地。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杨慎专题文献数字资源库已收录80000余条文献信息,完成了《二十一史弹词》《升庵先生批点文心雕龙》等重要文献的数字化再造。近年来,新都区还系统实施升庵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成立四川省杨慎研究会,与多地建立“升庵文化城市联盟”,对升庵文化进行深度挖掘。
“我们希望通过延续历史文脉,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传承升庵精神,未来,新都区将持续以“杨升庵文学奖”为载体,不断激活名人IP,深化“升庵文化城市联盟”建设,推动文学创作与文化遗产活化,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新都”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