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5日电 (记者 岳依桐)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暨资阳濛溪河遗址学术研讨会25日在四川资阳开幕,开幕式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志岩研究员主持。
资阳市委书记袁泉表示,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资阳将全力支持配合考古发掘,并对标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推进资阳濛溪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共同打造世界级文化标识和国际文旅地标“金名片”。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四川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飞充分肯定资阳濛溪河遗址群考古工作的重要性,表示省文物局将继续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该遗址群的考古工作,以开放姿态汇聚学术研究顶尖力量,坚持课题导向开展多学科合作,强化资源统筹保障,推动成果转化与价值阐释,为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考古力量。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吕红亮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同位素分析、古DNA、蛋白组学、微痕与残留物分析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动植物考古研究进入了以分子尺度研究为特征的“第三次科学革命”阶段,动植物考古正站在当代考古学的最前沿。这一领域已形成高水平的人才集群和开放合作的学术传统,并在理论创新与技术融合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教授靳桂云在致辞中肯定四川省文物考古事业快速发展为植物考古奠定的坚实基础,总结过去一年中国植物考古在学术活动、科研项目和发表成果方面的显著成果。
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研究员强调,四川资阳依托资阳濛溪河遗址群丰富的学术资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古人类与动植物协同演化的窗口;他呼吁中国动植物考古应突出资源禀赋、凝练重大课题项目,更好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应对全球生态挑战贡献独特的“考古智慧”。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在讲话中表示,近年来,我国动植物考古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近260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的系统开展到年代学与动植物考古联合实验室的相继建立,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方法持续创新,研究成果丰硕喜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