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 四川发布

共同打造“资足常乐”IP!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出炉
2022年03月21日 15:28 来源:四川发布 编辑:曹惠君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记者从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获悉,近日,经川渝两省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两省市发展改革委印发《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据悉,这是两省市共推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中唯一一个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平台。

  示范区规划范围为资阳市和大足区全域

  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范围为资阳市和大足区全域,总面积7183平方公里,2020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439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8.1亿元。

  示范区巴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合作交流源远流长。境内石刻(窟)文化是世界石刻(窟)艺术的丰碑,现有国家级、省级石刻(窟)类文物保护单位90处,建成大足石刻5A旅游景区、安岳圆觉洞4A旅游景区和陈毅故里4A旅游景区、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等若干景区。资阳大足直接连接成都、重庆双核,位于成渝主轴和南遂广、川南渝西城镇密集区连接点,是联动成渝的“双门户”。两地依托渝西川东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成渝轴线区市县联盟等平台,实现年互送客源近百万人次。

▲四川安岳县石羊镇毗卢洞石刻

  构建“一轴两区两带”的空间发展格局

  《总体方案》明确示范区发展定位为世界石刻(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提出构建“一轴两区两带”的空间发展格局。

▲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空间布局图

  “一轴”:即资大文旅融合发展主轴。依托渝蓉高速、成渝中线高铁沿线带状交通资源,辐射大足、安岳毗邻区域,布局农文旅相关产业,推动两市区融合发展。串联大足石刻、安岳石窟等景区,创新石刻(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共建石刻(窟)文创园区,打造“石刻+”产业集群。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共建合作示范园区。依托沱江、涪江分水岭自然生态和特色乡村文化,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两区”:资阳文旅融合核心区。以圆觉洞旅游景区为中心,整合周边石窟资源,提升圆觉洞4A级旅游景区、紫竹观音旅游景区等重点核心景区,布局建设文旅融合重点项目,推进产城景融合,带动安岳县城市提级扩能和品质提升。大足文旅融合核心区。围绕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心城区、功能组团,以宝顶山石刻5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推动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联动”,推进“城旅共融”,全域建设石刻文化公园,提档升级龙水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两带”:“红色印记”文旅融合发展带。以红色旅游为主题,串联陈毅故里、饶国梁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发展红色研学、光辉农场、党史教育等红色文旅产业。“巴蜀匠心”工旅融合发展带。依托资阳、大足两地特色产业,串联资阳牙谷特色小镇、大足五金产业园等平台,发展工业旅游和创意、制作、体验等业态,促进工旅融合发展。

▲四川安岳柠檬

  共同打造“资足常乐”等地域文化标识

  《总体方案》提出五大主要任务:共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共建文旅基础设施网络、共塑区域文化旅游精品、共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共创文旅发展保障机制。

  在共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示范区将联合国内外文博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川渝石刻(窟)文物保护和研究,创建世界知名研究院。推进川渝石刻文化公园等工程项目,争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推动安岳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巴蜀古文化集中展示区。

  在共建文旅基础设施网络方面,示范区将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加快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成渝高速扩容、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加快推进S207线卧佛镇至石羊镇等干线公路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快行慢游”的安岳大足旅游通道。完善水网工程体系,完善文旅配套设施,实施文旅数字化工程,推动景区数字化和文旅数字资源联动共享,共建云上文旅展馆等项目。

  在共塑区域文化旅游精品方面,将以川渝石刻(窟)、红色印记、生态乡村等为主题,沿成渝中线高铁、渝蓉高速公路等交通大通道,共同打造川渝石刻(窟)、将帅故里、生态乡村等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创建世界遗产、国家旅游休闲城市、旅游景区/度假区等文旅品牌。共同打造“资足常乐”等地域文化标识,联合创办世界石刻(窟)文化艺术节、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巴蜀文化旅游节、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等重大节会。以“智游天府”“惠游重庆”平台为依托,搭建“资足常乐”品牌推广平台,构筑示范区文旅营销网络体系。

  在共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将推动“文旅+农业”融合发展,依托柠檬、荷莲等优势农业资源,加快建设宝森柠檬、十里荷棠等农旅融合项目,建设一批农旅融合发展集聚区,联合潼南打造中国柠檬产区。建设石刻(窟)文创园、汽车文化产业园、五金主题公园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大力发展文旅+康养(医养)、教育、体育、影视动漫、夜间经济等新业态。

  在共创文旅发展保障机制方面,将建立示范区主要景区联票制,实现一张门票便捷通游。创新文化旅游监管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协调联动。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千手观音石像

  《总体方案》明确示范区两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石刻(窟)等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资足常乐”“石刻之乡”系列文旅品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0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

  到2035年,建成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形成世界知名石刻文旅品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效应凸显,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支撑。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