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5日电 (吴平华 赵晨 何志超)距离屏山县城112公里的清平彝族乡,是屏山县最远、彝族人口最多的乡镇,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却活跃着7名村级纪检员,监督村务运行、收集村情民意,帮扶解困,让监督执纪直抵“最后一公里”,也用行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年末天寒,彝族新年前一天,民族村的纪检员尼克石留照常一大早就带着一沓访廉问廉问卷挨户走访。“库史木撒,兹莫格尼。”小伙脸上洋溢着喜庆。“这是个简单的问卷调查,请问你对村两委的建议是什么;找村干部办事是否方便快捷……”当日的走访又持续到夜里。今日事今日毕,是尼克做事的原则。村民都很喜欢这个阳光大男孩,也喜欢他的口头禅:“放心嘞,你这个事,我一只手就帮你搞定!”帮村民协调解决修复饮水设施问题;协同驻村工作组争取资金解决村民无厕所问题……尼克用实际行动履行职责,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
“走访岩坪村5组22户,收集村情民意,看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这是该村纪检员李贵银一天的工作,看似简单,但他得翻越十多里山路。李贵银今年60岁了,最开始村民都不理解,这么大岁数还在干这小小的纪检员,图什么?李贵银的回答很朴实:“书我没读那么多,微信、电脑我不太懂,我在岩坪生活了一辈子,能想能做的就是帮群众多盯着。”道路建设、产业发展、村务公开,李贵银盯着的每一件“小事”,都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增强村级民主管理,更好维护群众利益。

“为人民服务”,这是每一位彝乡纪检员的共识。除了发挥监督职能,他们还用实际行动为民解困。英雄村的严宇就是其中一个。“喂,刘老辈吗,我是严宇,您现在在家吗?马上下暴雨了,您家那里是地灾点,我马上来接您。”“喂,是李叔叔吗,我是严宇.....”今年八月,在暴雨来袭之前,严宇挨个给村民打电话,来回奔走,用40分钟时间,在雨下大之前把自己负责片区的11户乡亲转移到避灾点。随后又赶到防汛现场帮忙。暴雨中奔波的严宇,生动展示了村纪检员一心为民、迎难而上的初心和担当。
2020年,清平彝族乡7个村(社区)7名村级纪检员共帮助全乡群众解决问题和困难40余件,收集民情民意70余条。村级纪检员不仅扎紧了乡村监督的“篱笆”,更密切了党群关系,助力各项政策措施在基层真正落到实处,有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