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0日电 (袁玉华)今年75岁的王友伦,是泸州市江阳区大山坪街道南苑社区党员志愿者。“慈善永远在路上”,王友伦说,他当过农民,做过生意,有了一些积蓄后就开始回报社会。如今他已坚持慈善事业40年从未间断,积蓄爱心,传颂美德,用行动诠释一个党员的坚守与初心。
“同学们,我这里名叫‘泸州市王友伦家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分为五个部分……”1月25日,泸州市第十五中学的10多名学生特意到王友伦家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王友伦家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客厅墙壁上共分为“光辉历程、红色摇篮、家风家训、荣誉殿堂、醉美泸州”5个部分,展示着不同的内容,简单却不平凡。
只要有学生、亲戚朋友或慕名而来的群众,王友伦就当起解说员,讲述党的光辉历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和人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讲述家风家训的重要意义……
拉开客厅窗帘,拨开晾晒的衣物,一根3米左右的钢管从窗台向外伸出,顶端是一面正随风飘扬的国旗,十分醒目。“31年了,这是一个习惯。”王友伦说,住在农村的时候,国旗升在屋顶;搬进城里后,国旗挂在窗台外,一年更换两次。
“王老这个家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积虽小,但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传承着红色文化。”大山坪街道党工委书记苏菲介绍。
北城街道报恩塔社区居民李平参观基地后表示:“既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据了解,基地建成三年多来,每年前往参观和接受教育的群众、学生达1000多人次。
“请大家出门要佩戴好口罩,请扫健康码和场所码,办事请保持一米距离!”近段时间来,王友伦作为一名志愿者,携带小喇叭和社区工作者一起深入到商场、农贸市场等地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
近几年来,不管烈日当头,还是刮风下雨,王友伦背着自费购买的小喇叭走遍泸州城区的大街小巷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通过小喇叭传播大文明。
早在泸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王友伦携带小喇叭走街串巷,在人群聚集处宣传创文知识,每天来回约20公里。“泸州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泸州是我家,爱护靠大家,巩固创文成果,人人有责……”泸州创文成功后,王友伦欣喜万分,称这是泸州继全国卫生城市后又一块来之不易的金牌,于是决心用自己的方式巩固创文成果。王友伦收集《泸州市市民公约》等资料,自己编写《文明守则》录入小喇叭,其中不仅涵盖文明出行、文明交通等知识,还包括爱护环境卫生等守则。王友伦说,喇叭耗电快,一个喇叭不够用,于是多购买了两个备用。
在去年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王友伦每天带着小喇叭早出晚归,让防疫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疫情防控作出了一定贡献。
“老人家太有心了,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江阳南路某商店业主肖女士,看到每天从店门口携带小喇叭经过的王友伦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这寒冷的日子里,您为我们敬老院62位老人无偿捐赠棉衣,犹如雪中送炭……”近日,王友伦收到了古蔺县石屏镇敬老院寄来的感谢信。
出生于古蔺县茅溪镇马跃村的王友伦,改革开放后成为个体户,靠诚信经营起家,致富后坚持回馈社会,热心公益事业,长年坚持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如今累计捐资超过100万元,受惠群众1000多人。
王友伦一次回村看到马跃村小学因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土墙风化,心里难免有些酸楚,这里不仅有他儿时无忧的时光,更有祖辈倾心的付出。1996年,他毅然捐出13万元援助改建马跃村小学。
“你傻呀?辛辛苦苦找的钱拿去修个破学校,你能得到什么好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当初没有一个人赞成他的做法。教学楼立起来、操场平出来,乒乓台、篮球架、医务室一样都不少,老师从12名增加到32名,学生从60多名增加到700多名……王友伦只有一个念头:“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只要有意义的事我就会去做!”
2005年,王友伦从茅溪镇搬到了大山坪街道南苑社区生活,但他的善举一直未断。结对帮扶弥陀镇砖房小学、弥陀敬老院等,每年春节购买大米、食用油等物资为大山坪街道9个社区困难群众送温暖,在叙永县海里小学设立“王友伦奖学基金”,将省委给他的春节慰问金转送给20名重度残疾人……
王友伦和老伴两人的养老金每月加起来不足3000元,但他的善举得到妻子和女儿们的支持,这是他最快乐的一件事,“能吃饱穿暖就行,节余的钱用来做善事,心里舒坦!”
近年来,“王友伦奖学基金”“王友伦广播站”已逐渐成为金字招牌,王友伦也先后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好人”“泸州市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