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日电 ( 杜云 张猜 张必柱)“我们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共同商议,结合村里的实际,探索出种养结合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现在村里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有600多亩,各种养殖业也呈现出齐头并进的态势。”近日,筠连县丰乐乡卜好村第一书记张龙永谈起村里的发展现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卜好村深处群山环绕间,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四周山水汇聚,常因水淹而颗粒无收,加上没有支柱产业,村民群众生活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脱贫致富的梦想遥不可及。2014年,全村70户贫困户,284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6.73%,属于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作为一名在公安战线摸爬滚打30多年的老党员,转战到脱贫攻坚第一线,面对卜好村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从最初的驻村工作队员,到现在的第一书记,无论何种身份,张龙永都将不怕苦、不怕累的钉钉子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硬是把自己锻造成了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砖”。

要致富,先修路,产业发展是支柱。但是由于卜好村地处偏远山区,群众思想相对保守,对中药材种植的信心不足,大多持观望态度,特别是多数贫困户,更是害怕种植不成功给原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了解情况后,张龙永便深入贫困户家中,拉家常、攀亲切,出点子、寻出路,甚至垫钱给贫困户购买材料修建房屋,慢慢地,群众的思想之门被打开,对种植、养殖发展起了兴趣,也建立起了信心。
打铁要趁热。在建立起群众信心后,张龙永组织村民召开“院坝会”宣传政策,“农民夜校培训会”讲解农业技术,彻底打消群众顾虑。
“搞这个养殖,主要还是受到工作队的鼓励和支持,张书记经常到我这里来指导,现在养了十几头牛,猪也有二十头,准备今年再扩大点规模。”村民廖孝金是贫困户发展养殖致富的典型。
黄精种植加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等多元化种养经济模式,让原本贫穷落后的卜好村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整村退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从16.73%降至0,贫困户、非贫困户的满意度达100%。
“张龙永同志是群众的贴心人,与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是脱贫攻坚的绣花人,他勤奋踏实、认真细致的工作是全村70户贫困户284人顺利脱贫的保障。”在丰乐乡人大主席李建眼中,张龙永还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领路人。
踏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为民的责任担当,让张龙永在获得群众认可的同时,也得到组织的认同,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