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银行倾情助力 医药企业首尝“信用贷”
2021年03月01日 19:1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日电 (程航轩) “我们以前是自己攒够300万元买一台设备,攒够300万元再买一台,发展缓慢,错过了一些机会。”成都凡微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凡微析医药”)总经理张容对于公司发展感概良多。

  医药实验仪器投入大,一台设备动辄数百万元,公司属于轻资产企业,过去很难得到信贷支持,今年初,凡微析医药首次通过成都银行获得了500万元信用贷款,为建立大分子实验室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

  凡微析医药的案例是成都银行以实际行动金融助力稳企业保就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银行积极落实惠企金融政策,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强化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帮助中小微企业及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渡过资金难关,驶入发展“快车道”。

  医药设备投入大  资金缺乏阻碍企业发展

成都银行客户经理深入企业了解情况。程航轩 摄
成都银行客户经理深入企业了解情况。程航轩 摄

  说起这几年的发展,总经理张容颇为感慨:“我们这几年,有一点钱就投入到医药设备上了。”作为从事医药分析研发的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公司非常重视研发投入,一方面医药实验设备投入较大,一台仪器动辄200到400万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招聘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的人力成本也很高,想要留住医药研发人才,必须给予人才足够的待遇和尊重。

  这两年张容也慢慢感觉到,融资渠道单一,全靠自有资金投入,远远补不上公司发展的缺口,因此错过了很多较好的发展机会。

  凡微析医药公司财务总监刘小瑞介绍,“过去公司曾想过银行贷款,也跑过很多路子,但最终因为我们是轻资产公司,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贷款要么需要抵押,要么需要有担保,加上不菲的手续费,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公司营运资金基本靠老板自己陆续往里投放。”

  首尝信用贷金融  助力企业进入“快车道”

成都银行客户经理与企业负责人交流。程航轩 摄
成都银行客户经理与企业负责人交流。程航轩 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凡微析医药的主营业务也受到冲击,但随着疫情的缓解和公司良好的市场口碑,公司订单纷至沓来,经过全体凡微析人砥砺奋斗,2020年公司营收稳步增长,并进一步拓宽了市场渠道,为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主要是做药物分析检测业务,过去主要集中在小分子药研究,但国际上,大分子和小分子各占半壁江山,甚至全球前十大销售重磅药,其中有八个是大分子领域。”张容认为,公司上马大分子实验室已经箭在弦上,但资金不足让人犯难,就在张容为资金发愁的时候,成都银行成华支行的客户经理郭清霞带着人民银行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上门拜访。

  郭清霞认真介绍了央行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没有抵押不用担保,可以申请信用贷款,这是以前想都没想到的事情。”张容十分惊讶,也准备尝试一下信用贷款。

  经过简化业务流程,很快,500万元信用贷款就到账了,公司投入上千万元的大分子实验室也在节后顺利投入使用。

  “这次贷款利息低,加上可以申请科创贷补贴,整个贷款利息核算下来不到2%,成本大大降低,流动资金的方便。”刘小瑞介绍了这一便利。

  助力科创企业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以前一直认为银行都很‘老大’,没想到遇到一个真的在好好做服务的银行,跟成都银行合作感觉非常好!”张容对这次的合作颇为感动。她表示,过去全靠自有资金和现金流发展很慢,现在有了成都银行的金融支持,公司发展可以更快一些。目前国内大分子分析还比较少,但研发投入上来得非常快,我们也要奋起直追了。”张容表示,公司在投入大分子实验室的同时,还将在医学临床研究上进行大投入,实现公司稳步增长。

  去年以来,成都银行坚决贯彻落实监管政策,用好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工具,落实“稳企业保就业”战略部署,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已为200余户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有效支持小微实体经济发展。

  同时,成都银行紧跟国家发展策略,深耕新经济领域,对于轻资产、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等特点的科技型企业,通过企业白名单制,解决科技小微企业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帮助他们走上发展“快车道”,通过激发市场活力,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