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4日电 (吴平华 单华燕 张忠秋)宛若世外桃源的王家镇四里坡、烟波浩渺的鹿鸣茶场、繁花似锦的龙茶花海……在珙县的一年四季,均是美景不断。
然而,珙县旅游过去却一直不温不火。脚踏“金土地”、手捧“金饭碗”,却吃着“穷饭”,如何破解?十三五期间,珙县积极谋划“旅游+”融合发展,以全域旅游规划为引领,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改革举措,务实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破解手捧“金碗”吃着“穷饭”的难题。
旅游+产业点“绿”成金

珙县从不缺旅游资源:苗族文化、僰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璀璨夺目,洛表镇官帽山、王家镇原始森林、植物活化石珙桐花等蔚为奇观的自然资源层出不穷。
面对如此“天赋”,如何规避发展中的“伤仲永”现象?通过长期的调研考察,珙县县委县政府已然深谙其道:“体制不活,观念不新,产业体系不完整,我们进行文旅融合方面的深化改革,就要扭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展开,坚持刀刃向内,推动革故鼎新,倒逼服务提升。”
十三五期间,珙县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旅游工作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包括整合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扶持奖励等措施,积极培育中小微企业。龙茶花海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鹿鸣茶海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下罗石板溪娃娃鱼生态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县旅游总收入突破45亿元。
旅游+文化“我”即IP

过去,珙县不少景点面临着过路游客多、过夜游客少的问题。怎样留住客人?珙县着力提升旅游产品背后的文化吸附力。
“每次的珙县玉和苗族乡的凤凰梨花节,我都会来看,因为我很喜欢苗族文化。”家住兴文县周家村村民周杨说道。
“游客来既能看山玩水,又能品读文化,既丰富了旅游业态,又延长了旅游时间,提高了旅游收入。”珙县玉和苗族乡负责人说道。
“我们来珙县不再是看山赏水、车行人走,现在有了足够的文化产品让我们留下来、住下来,把风景看透,领略背后的丰富文化。”云南威信游客刘辉说。
在深化文旅融合中,珙县坚持能融尽融、能融全融,整合特色资源要素,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全域旅游品质,构建景城、产城、城乡一体化全域旅游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珙县苗族蜡染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及四川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正式公布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示范项目,圆满承办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现场会,成功举办第二届文化体育旅游节、“凤凰梨花节”“王家珙桐花节”等文旅活动。珙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条件成熟的景区引入多种类型的体育赛事、丛林穿越等参与性较强的项目。届时在珙县,诗与远方,将皆为寻常。
旅游+扶贫“钱”景广阔
“这个鱼菜共生让我意识到学好科学的重要性。”到“三合·万物生微田园”示范基地参观的巡一小学生杨谨睿说道。
2019年,县委、县政府按照“一镇一园一景一带”总体布局,投入资金3000万元,打造“三合·万物生微田园”乡村旅游项目。该项目统筹实施工矿记忆、河道景观、生态湿地、生态鱼塘、果蔬种植、共享菜园、鱼菜共生、生态餐厅、拓展训练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电商农业,并积极探索“国有公司+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当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增收。项目正式运营后,可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预计实现年产值60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珙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矿山产业向旅游产业转型为导向,打造底洞、珙泉、曹营等“绿色观光、蚕桑文化旅游”农家乐产业带和孝儿镇“蚕业科技及桑蚕加工体验、垂钓休闲、生态养生”现代蚕业“万亩亿元”产业示范区;以“鹿鸣茶海”AAA基地和“僰、苗文化”有机结合,建设茶叶绿色观光走廊,开发茶文化生态观光旅游;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创建1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任务,珙泉镇中心村被评为县级旅游扶贫示范村,曹营镇红光村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为全县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县6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804户3596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